在广州这座千年商都迈向全球活力城市的征程中,海珠区正以独特的“银发智慧”破解发展命题。2025年9月9日,9月13日、9月14日一场又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创意茶话会持续在海珠区桃源农庄举行,由广州退役军人海剑艺术团发起,众多银发干部、专家学者、退役军人,以及文艺团体代表齐聚一堂。他们以“舰”为基、以“歌”为魂,围绕海珠区“十五五”规划中的文旅融合与民生提质,展开了一场充满激情的思想碰撞,为建设幸福美好生活标杆注入强劲的银发动能。
一、银发智囊团:从“民意”到“蓝图”的破题者
随着海珠区群众对高品质文旅需求的增长,12345热线与社区议事会上,“打造有故事的文旅地标”“让老城区焕发新魅力”成为高频诉求。回应民声,海珠区政府有关部门将搭建平台,促成此次银发人才与政府的深度对话。茶话会上,退役军人、省自然资源厅退休干部方兆宝博士提出:“要用好用活海珠的舰艇文化与音乐基因,让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共鸣。”这一倡议迅速引发共鸣,与会专家形成共识——以“退役军舰文旅综合体”与“两海文化IP”双轮驱动,打造海珠文旅新名片。
参与此次深度讨论的专家领导阵容强大,有国家一级编剧、广东省音乐文学学会会长、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苏虎,他凭借深厚的编剧功底和音乐文学造诣,为文化项目的创作提供了专业的思路;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展鸿,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角度,为文旅项目的布局和设计出谋划策;原驻港部队海军首任政委、广州市委统战部原巡视员曹光荣,以丰富的海军经历和统战工作经验,为项目注入了军事文化内涵和统战思维;海军海校广东(战友)联谊会会长容海军、秘书长张传家,带来了海军战友群体的资源和视角;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原副巡视员、华南城市研究会(智库)高级顾问蔡志华,以其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智库经验,为项目提供了宏观的建议;原省自然资源厅调研员、广州退役军人海剑艺术团团长方兆宝博士,凭借在自然资源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艺术团的组织经验,积极推动项目的开展;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广州珠江文化娱乐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启光,从文化和产业合作的角度,为项目拓展了视野;新闻媒体领域高级编辑沈安,为项目的宣传推广提供了专业的媒体策略;广东省房地产研究会名誉会长、原广东省博士创新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广东省地产商会和广州市房协会专家委委员,曾任央广经济之声特邀评论员、北京大学公共资源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以及中国商学研究院特聘教授、国内知名房地产专家韩世同,从文旅项目开发和区域发展的关联角度,为项目提供了相关建议;广州市海珠区文化志愿支中心主任邱瑞芳,关注文化志愿服务与项目的结合;高级工程师、文物保护责任工程师、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朱秋利,为项目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建筑保护提供了专业意见;南沙斗争功臣、原海军南海舰队某海测船大队老船长陈谋生及抗日“孤胆英雄”白光(孙振江)女儿原海军421医院护理部主任(海军大校)白建萍以亲身经历及父亲英雄事迹为军旅文化相关内容增添了真实生动的元素;原海军广州基地军务处处长田新元,为军事管理和项目中的军事元素运用提供了经验;原海军某海测船大队副大队长、原昌岗街道人民武装部部长王能科,带来了海军基层工作和地方武装工作的经验。
拥有十余年发展积淀的三支本土民间艺术团体——广州市丘逢甲研究会艺术团(丘团)、广州红星艺术团(团长刘京)、广州战鹰艺术团(执行副团长罗锋)积极投身本次研讨,立足自身艺术特色与深厚群众基础,为推动海珠区舰船文化、音乐文化与民生需求的深度融合贡献智慧力量,助力老城市焕发“声形兼备”的崭新活力。
讨论现场,三位团长话语真挚且富有感染力:“当舰船的钢铁之躯与民歌的柔软旋律交织共鸣,当历史记忆的厚重沉淀与当代生活的鲜活律动同频共振,海珠区‘十五五’文旅融合的画卷便添上了最动人的注脚——这不仅是城市景观的焕新升级,更是声音传递的温度、红色精神血脉的赓续传承,是一座老城市以‘歌声’讲述新时代故事的文化能力。”
二、硬核项目:退役军舰变身“活课堂”
聚焦近期可落地的民生工程,银发团队提出将退役军舰改造为集国防教育、红色研学、沉浸式体验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方兆宝博士介绍,项目将最大限度保留舰艇原貌,游客可“住水兵舱、吃水兵餐”,通过VR/AR技术重现经典海战,配套建设的水兵俱乐部将成为红色文艺展演与国防教育的核心阵地。“这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有温度的精神家园。”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原副巡视员蔡志华强调,项目将优先招募退役军人参与运营,确保专业性与真实性。未来,这里还将成为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和科技研学基地、康养体验空间,预计年接待量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商圈与社区形成文旅消费生态圈。
三、文化铸魂:歌剧IP激活城市精神
长远规划中,“两海”文化IP成为激活海珠灵魂的关键。以“岭南圣母”冼夫人和平团结的精神、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抗争史诗为双主线,银发专家提议创排高水准歌剧,并延伸至交响乐、影视作品及国际艺术节。“一柔一刚、一古一今,诠释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维度。”新闻媒体专家沈安指出,该项目将推动海珠从地理概念升华为全国乃至国际文化符号。同步规划的还有国际码头文化街、军舰主题公园,结合广交会资源吸引全球游客,预计带动相关产业链就业超万人。
四、军民融合:双向引流的“幸福闭环”
茶话会特别强调“军舰文旅”与“两海文化”的联动效应。军舰项目中嵌入“两海”文化快闪展演,让游客在感受铁血豪情的同时,浸润于岭南文化底蕴;而歌剧创作反哺军事旅游,赋予其更深厚的精神内核。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展鸿提出:“通过数字化技术再现历史场景,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传播,让文旅项目既有烟火气又有国际范。”此外,银发团队建议与粤港澳退役军人艺术团体共建文化节,以音乐为纽带促进区域融合。
五、银发担当:从“建议者”到“行动派”
广州退役军人海剑艺术团团长方兆宝博士表示,团队将组建专项工作组,计划10月底前完成项目初步报告,同步对接政府争取政策支持。艺术团更将10月定为“红色文化月”,策划慰问演出、专家论坛等活动,推动构想落地。“我们要做‘十五五’规划的民间智囊团,让每一份银发智慧都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方兆宝博士说。
六、政府回应: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这群以海剑艺术团为代表的热情银发团队,将向海珠区宣传部、文化局、退役军人事务局汇报茶话会成果。海珠区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明确表示:“银发干部的经验与情怀是海珠区的宝贵财富,支持‘舰 - 歌文旅路径’从设想走向现实是银发文艺爱好者,也是海珠区人民的共同心声。”
目前,《海珠中国梦文旅方案》将争取纳入区政府重点议程。未来,海珠区将通过“政府 + 企业 + 社会”模式,持续开展专题座谈会和高峰论坛。政府部门将积极协调各方资源,汇总群众建议与资源整合,确保好的民生项目能够顺利推进,早日落地见效。同时,政府也将密切关注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民生需求,让类似项目不仅成为文旅发展的亮点,更成为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民生工程,助力海珠区建设成为幸福美好生活标杆。
(图文: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