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朝砥砺再前行
——祝贺西宁表情创办十周年
青海 马学忠
当听到青海省东部某大县文联主办的一份地方刊物停刊的消息,我内心顿时五味杂陈,倏尔担心起西宁表情公众号(以下简称西宁表情)的命运来。
我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解放前,黄炎培先生曾郑重指出:“我生六十多年,耳闻不说,所来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为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西宁表情自2014年创办以来,以百花齐放的格局和胆略,截止2025年9月12日已累计推送了11167篇涵盖文化、历史、旅游、民俗、摄影、绘画、餐饮、信息等多领域的原创作品,已成为省内外广大作者、诗人、画家、摄影爱好者才艺展示的平台,各族人民交流切磋的媒介,文学创作的试验田,作家诗人的孵化床,了解青藏人文的窗口,精神文明建设的副阵地,宣传推介大美青海的新媒体,民族日渐成为夏都西宁市的一张烫金名片。
回顾过去,西宁表情从呱呱落地到呀呀学语已十年有余,尽管步履有些蹒跚,学识尚显稚气,但承蒙省内外各界人士秉笔协助,用精神的甘露,思想的乳汁给予灌溉,使其根深叶茂,渐臻成熟,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这十年间,西宁表情以人为本,把教育人、塑造人、培养人、鼓舞人作为根本任务,原创作家和诗人们深扎人民群众与生活之中,用心用情书写着新时代青海故事和中国故事,关心民生,关注时代发展,关注社会问题,忠实的记录着中国大地上,尤其大美青海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民族团结,不断创作出贴近社会现实,切中时代脉搏的作品,为读者老师们奉上了脍炙人口的精神食粮。
这十年间,因西宁表情,许多普通人的文字接连被大众看到,甚至成为网络世界里的流量“爆品”。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生活、表达心声,“于无声处”响起了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惊雷”。

十年间,托素湖、穆红、清淡如菊、可儿、行若溪流、阿依莎、心缘、唐惠莉等一批优秀的诵读师,把一篇篇习作演绎的精彩纷呈,让一篇篇习作插上语音的翅膀飞进了广大读者的心田,读者们听后余音绕梁,意犹未尽,习作者本人听后提振了继续写作的信心,更让习作者不识字的亲友们了解到他们的所思所想。
放眼望去,在党和国家好政策的光耀下,在全国各界读者质朴情感的给养下,西宁表情已绽放得别样娇艳……
聚焦当前,要始终清醒的意识到,不论一个刊物,还是一个公众号,欲永葆青春,宜走雅俗共赏的路子,既要有艺术大餐,也要有特色小吃,以适应不同的读者层次。艺术大餐,可以提高西宁表情的品味和读者的欣赏水平,而特色小吃则可以满足读者的饥肠,更可葆自身特色。唯如此,才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也才会对读者有所裨益。
秋收季节,一家之主常以“龙口夺食”这句谚语督促家人,其意是抓紧秋收,严防雷雨冰雹将丰收的农作物瞬间打个尽光。
在视频、快手等因商业操作而泛滥成灾的当下,博得读者老师们的青睐并留住他们,成为西宁表情编辑老师们的一道难题,其中的难度不亚于“龙口夺食”,原因在于,尽管文学是最为养心的一门艺术,是心灵可靠的伴侣,但是文学不会给读者带来马上换现的丰厚待遇。

展望未来,请西宁表情牢记人民大众能够接受的是鲜活、晓畅、不拘一格的文艺,是有前途、有生命的文艺,同时请一如既往地看重广大读者、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和呵护,携手读者老师一同在这片田地里耕耘、插秧、收获。
责编冶晓辉先生现为高级政工师、自由摄影人,置身市井,不显扬,不自炫,十年如一日,默默地为家乡文化事业献身,他没有招摇过市的靠山,没有在人前妄充高深的领导头衔。他远离了功利场,敢蹈是非境,是一位真正的文化人。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位没能追随父辈成为将军的士兵,却一辈子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
有感于我和责编冶晓辉先生有着不算频繁但是相当温暖的互动,故而送上这份迟到的祝贺。
最后,请西宁表情继续俯首甘做青藏高原上那盏不灭的文学灯盏,请继续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纯净而温暖的文学家园,让每一份源于土地与信仰的表达都被看见,被尊重。
2025年9月13日星期六
作者简介:

马学忠,网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海东市人,法学研究生,慈善家。曾任教师,情钟于史学,文学,哲学,国学,为人真诚!品质感人!现为自由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