谝谝:吆鸡的“wù-shi”是“勿食”吗?
作者 孙保民
近日,看到有湖北随州、河北唐山等地的网友说他们当地农村“轰鸡”时嘴里喊:“wù-shi”,而且认为写出来是“勿食”。碰巧,我们晋南这边农村“吆鸡”(撵鸡)也是喊:“wù-shi”。
那为什么“吆鸡(驱赶)”要喊“wù-shi”呢?
先来回放一段历史画面:
早些年在农村,家户里养鸡是很平常的,而且大多是晚上关、白天放。当晒粮食的时候,那些散养的鸡,加上翕虫(麻雀)等,常常会趁人不注意悄悄地围到摊晒的粮食前。它们上下点着脑袋,尖嘴不停地啄食着,或许眼睛还圪转圪转地睄着随时会出现的主人。主人一旦发现,一定是急忙上前,一边张开双臂作出吆鸡的动作,一边嘴里大声喊着“wù-shi”。当然,鸡也知趣“听话”,虽有不甘,但还是纷纷跑开了。
现在家户养鸡的已经很少了,年纪大的朋友肯定对这段历史有深刻的记忆。这个吆鸡、轰鸟的喊声,不论男女老少,好多人曾经都这样喊过。“wù-shi”,就是不要吃,赶快走开。
再来看“勿食”从哪里来。
“勿食”(意思是“不要吃!”),其实出身还是挺“高贵”的。一般都出自文人。如宋朝苏辙《官舍小池有鸂(xī)鶒(chì)遗二小雏二首》中的劝诫:
清池定谁至,鸂鶒自来驯。
知我无伤意,怜渠解托身。
桥阴栖息稳,岛外往来频。
勿食游鱼子,从交长细鳞。
最后一联作者以“勿食游鱼子”表达对幼鱼的怜爱,提醒告诫鸂鶒(xìchī俗称“水鸳鸯”的紫色水鸟)“勿食”(不要捕食)尚未长大的“游鱼子”。这一用法既体现了古人对动物的保护意识,也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诗句温情。
古代的文人雅士笔下的文言“勿食”(不要吃),多是满怀温情的内心劝诫,而换做乡野民间的土语,竟变成了厉声轰赶(不要吃啦,快走开),雅俗之间竟有很大的差别。
说到“wù-shi”,其实《诗经·魏风·硕鼠》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诗句。“无食”也是“不要吃”的意思。但是,这里的“无食”确实有厉声轰赶(不要吃啦,快走开)的意思表达。
“勿食”的“勿”在晋南方言里一般都变音为“vè”,跟方言里“物”的读音相同。“无食”的“无”晋南方言里也变音为唇齿音“vù”。看来“勿食”和“无食”,在读音上与当地土话还有些差异。吆鸡的“wù”应该另有其字。可是,查来查去,却没有意思相符的“wù”字。再返回来一想,也许就没有这个字,只是个记音的表示。也许方言土语俗中带雅,是不是保持了“勿食”、“无食”的原音没有变?暂时难以确定,还有待研究。
吆鸡的“wù-shi”难找到,“勿食”“无食”也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