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连载(五十四)
作者:张坚
民俗节日
元旦与春节
“元旦”二字是个合成的词语,如果拆开按单字讲“元”是第一个或开始的意思,“旦”是天亮或早晨。“旦”字上面的“日”用圆圆的太阳来表示,下面是一个“一”字,代表的是地,“日”与“一”连接起来,就成了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形象文字了。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使用公元纪年(即耶稣降生之年算起)。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我国古时一直延用的是自己国家的农历也称阴历,始元旦称元朔,夏为初一,商为腊月初一,周为冬月初一,秦为十月初一,各朝代是不统一的。到汉武帝之后,固定为孟春月为正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即为新年),延用至今。辛亥革命后,宣布中国也用阳历。全国解放后,采用公元纪年统称阳历1月1日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中国人既过元旦(新年)又隆重过阴历年的春节。这个节日,家家团圆,户户祭祖,走亲访友,忆旧岁语新春,举行各种文艺活动,庆丰收贺新年,非常热闹。
元宵节
古时以农历有“三元”日称,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因正月十五日是上元,所以这天晚上就叫“元夜”,也就是“元宵节”。
从汉代开始,每到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就有燃花灯、祭神灵的习俗,而盛于唐、宋,统治阶级为粉饰太平,穷奢极侈,燃灯规模十分宏大惊人。历代封建王朝是禁止城內百姓半夜行走的,特别是京城,只有在正月十五晚上可“驰禁”,允许百姓赏玩花灯。这一天又叫做“灯节”,还大放焰火、鞭炮、舞龙灯、踩高跷、跑竹马,扭秧歌、打太平鼓、滑花船、跑驴、耍狮子等。但旧时“官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民一盏灯,父子相对愁”。
从宋代开始,元宵节要吃“元宵”,也就是吃汤圆(又叫糖团、粉果、浮圆子)。有些地方还吃“元宵茶”,这是一种在热汤内放入各种茶果的食品。说起吃“元宵”还有一个故事,袁世凯篡权复辟称帝后,举国反抗,百姓把吃“汤圆”叫吃“袁头”,袁世凯听之反感,又觉得“元宵” 与“袁消” 同音,不吉利,于是下令把吃“元宵”又改为吃“汤圆”了。
清明节
清明,清洁明净之意。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即是农事繁忙的节令,又是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同胞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修坟填土,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直到今天仍是非常盛行。在这一天,给先人立碑纪念者甚多。同时,这个节令,天高气爽,大地葱绿,群花争艳,人们又有游春踏青的习俗,调整自己的心情。
端午节
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又是著名的爱国诗人。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又遭到政敌的更严重的迫害。新继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又把屈原放逐到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国攻破,诗人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来到长江东岸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年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人们敬仰屈原的爱国精神,于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用竹叶包裹食物名曰粽子,投入江河之中纪念屈原。因此,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粽子,又有饮雄黄酒,带香包、艾蒿的习俗,以辟免“五毒”和疫病的危害。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七夕节
七夕节,来源于神话牛郎织女的传说。相传织女私自下凡与勤劳善良的牛郎结为恩爱夫妻,至诚至贞。王母娘娘得知大怒,派天兵天将缉拿织女上天。牛郎肩挑一双儿女,舍命追赶织女,即将追上之际,王母娘娘划了一道天河(也就是银河),将二人分开,但二人的贞情感动天地,喜鹊搭桥飞渡,终得相会,王母娘娘也无可奈何,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夜,夫妻相会一次。
根据牛郎织女的的爱情故事,民间就把农历七月七日定为“七夕节”,又称“情人节”,举行纪念和“乞巧”活动,这个活动,清末宋伯鲁在《秦俗七夕》中,记述得十分详实。在我们家乡“七夕节”这一天,人们用麦秆缚身、葫瓢画面,装饰成穿红着绿、眉目清秀的仙姑,供奉在大街之中,青年少女们摆供桌,点蜡、上稥、献瓜果,食品和纸制的鞋袜等祭品,特别献上最重要的事先用豌豆和绿豆泡好的盈尺高腰系几道红丝线的“巧芽芽”,姑娘们跪拜磕头,请七仙姑下凡享受香火和供品,然后围绕供桌拍手踏歌:“七月七,乞巧节,棉花骨朵纳宝来,啥巧,棉花骨朵巧。”“巧娘巧娘快下来,递把剪刀你来剪,剪出花样惹蜂来;送上针线你来纳,纳的衣裙人人爱。”“年年有个七月七,姑娘的帽髻长一尺。”“今年是个七月七,我给巧娘献瓜果,巧娘教我剪花袄。”……等等,乞巧曲寓意着姑娘们对织女技巧的乞求和对未来美满婚姻、幸福生活的渴望。最后还进行“赛巧”活动,看谁家姑娘泡的“巧芽”长得好长得高,并在尖端掐上寸长,投入盆水之中,映出各种花样,其样各有说词,惹得大家有说有笑,非常热闹。
中秋节
中秋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月明影圆,象征着美满团圆,所以又有“中秋佳节”之称。相传这一天月宫嫦娥会下凡,观看人间生活。所以,人们也喜欢在佳节之夜合家团聚,分吃月饼,共赏明月,其乐无穷。正是:月满金秋,共庆团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明呢?因为每逢阴历十五,正直满月,中秋时节太阳基本上直射月光,月球反射光线增多,从地球上看去觉得格外明亮。但更重要的还是决定于秋天的天气特点,随着秋天的到来和加深,南方暖湿空气逐步减弱东撤,而北方冷空气却步步紧逼南下,由于它来自北方内陆,干燥而寒冷,大气湿度小,水汽少,云量少月光不被云层遮蔽,同时此间,大气稳定,刮风少,空中尘埃少,星月之光透明度高,形成白天晴空万里,夜晚蓝天如洗的天高气爽天气,使得素月倍加皎洁明媚。
如果中秋时节,遇上冷热空气交锋于正上空,就会出现“云掩中秋月”或“风雨伴中秋”,这就使赏月之人大为扫兴了。唐代诗仙李白留有名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加增添了中秋佳节的含义与色彩。
九九重阳节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又叫重阳节。按节令来说,这时候接近“霜降”,天渐寒冷,常有风雨,就是俗话说的“重阳信”。民间还有“重阳有雨冬有雪”,“重阳无雨盼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的谚语,说明秋雨和冬雪之间的关系。这时又是秋高气爽的最佳时候,人们出外旅游、登山、晀景、赏菊饮酒,心旷神怡,有益健康。因此,就把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 是很有意义的。
我国传统的九月九日重阳节,在战国时代已成风俗,东汉年间,兴起登高赏景、插茱萸消灾避难之风,到唐代已很普遍。南宋宫廷于重阳节办备酒宴,隆重欢乐一番。明代皇宫从九月初一就开始吃重阳糕直到重阳节,并在重阳节这一天,皇帝还亲自到万寿山登高,以祈益寿延年,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清朝。现在,我国仍然看重“重阳节,”把这一天定为爱老尊老敬老的重要节日。同时,这一天多有子女陪同老人,出外旅游,饱赏秋景,并给老人送礼物、祝寿,已很普及。
寒衣节
十月一日给已故先人送寒衣,又称“十月朝”、寒衣节。这一天与清明节一样,历史久远,是一年中很重要的祭奠已逝先人的节日。
农历的十月一日是冬月的第一天,正是“立冬”节气的前后,开始进入寒冷的冬季,人们纷纷准备好棉衣过冬。由情而生,也就思念起已逝的先人们在阴界也需要防寒御冬了。于是就用纸张棉花制作成棉衣、棉被,农历十月初一这天,在先人墓前敬心焚烧,呼唤着先人换装御寒,安全过冬。如果人在远地,不能上坟,可在冲着家乡方向在地面划一大圆圈,在圈内焚烧寒衣寒被,以表不忘已故先人之情。正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冬至
冬至,虽不是民俗节,但人们把这个节气看的很重。“冬至日”“话交九,”数九天是一年最寒冷的时期,提醒人们要特别重视御寒保暖,尤其是老人和儿童,要增加衣被和食补,防止因寒而病。这一天还有吃饺子,不会冻耳朵的习俗。同时提醒人们要加强牲畜和大棚蔬菜瓜果的防寒措施,避免冻害,造成损失。
除上述民俗节日外,还有腊月初五煮“五豆”。用红、白、黑、黄、绿五种豆类煮成豆粥食之,暖胃添彩,增加抗病能量。
腊月初八为腊八节。相传为释迦牟尼成佛日。这一天家家都吃腊八面(用肉类,多种蔬菜、小米或大米,制作烩面),以作纪念,并食补御寒,予示全家人亲热和谐。
腊月二十三,是祭祀灶神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的故事源于商周时代,周文王率兵伐纣,大获全胜,建立西周王朝,姜子牙封神上榜,封僚臣张奎夫妇为灶神,下凡监督各家各户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每逢腊月二十三,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次。所以在这天家家户户都祭拜灶神,焚烧神像,也叫“祭灶”,请求灶神上天缘好事,不要降罪他们。到腊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又要请回灶神,献上花馍、灶糖,点燃香蜡,早晚祭拜,直到正月十五,请求灶神施来福祉。
除夕团圆夜。春节的前一天为除夕,除夕之夜,家家备好丰盛的年夜饭,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吧酒谈笑,共享天伦之乐,直到深夜十二点,这也叫“守岁”。新时期,全家
人边餐饮、边叙谈、边看春晚,直到爆竹连天除“旧岁”。
2021年6月9日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所著《心路历程》《乡土情》两本书被连载发表在全国《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可百度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