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一个知青的1969年记忆》
文/刘培廷
qqqq第十章
云卷云舒,生活无常更有常。社会及家庭环境没变,一般不会因为谁个偶然的出现会发生什么改变。
1968年,随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全国大、中、小城市老三届高、初中毕业生统一下放,我们班住县城同学,肯定也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在这个大变化时代,谁都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是啥样。他们和我们回乡知青一样,“很有必要”的艰苦劳动关,才刚刚开始。
不知道什么原因,在那几年,我们家由禅堂河西第二生产队“跳”到了河南第四生产队。队里所有的由强壮劳动力出工的活儿,我都得要冲在前。特别是冬春季,一天到晚扒完了这条沟,又干那条河。扒完了河,又修建电灌站。
如修建电灌站所用石料,都由生产队派工提供。我们四队一般提供两张平板车,每车佩用两人,到县北一採石山去拉石头。一趟来回就有六十里路。
平板车上山装拉石头,一车一般都要堆装2000斤左右。整车石头往山下滑放十分危险,稍有不慎就会“车毁人亡”!……
1969年刚入冬,扒河又开始了。出工那天,我们用队里的板车装满木棒、高粱秸、麦草,以及锹、锨、筐、绳等工具后,前往离禅堂20多里远、灵北十里店北面、东西流向闫河“捞淤”工地。
到了工地已是下午两点了。但是,必须得要在天黑前,将当晚及以后七八个人近两个月睡觉的茅草屋、做饭的锅灶建好。否则,当晚就无法吃饭、睡觉。这又是一场“恶战!”……
在“捞淤”河工中期,队长派了我个“美差”,要我去距工地约十里地县城,把上面分给我们的几百斤煤炭领回工地烧用。于是,我推着独轮车进城领媒。
当年煤厂在灵璧城关西南角位置,我是从西关进城的。
当我走到西关护城河桥头,脑海里突然想到了Z兰。她不就在这附近住吗?她下放到哪里去了呢?她还在家吗?自她到禅堂走亲戚“光顾”俺家又有一段时间了。一年到头在生产队干活儿,同学们啥信息都不知道。
此时此刻,我的心境十分矛盾,即很想见到Z兰,又怕见到她。因为我当时的形象,实在是惨不忍睹!整天在工地上干活儿,根本洗不上澡,两肩露出被车襻磨破的棉絮,脚上穿了双露脚指“解放鞋”,浑身上下全是泥污,蓬头垢面,简直就是个“野人”!
老天爷保佑,千万不要让她看到我!我直起脖颈、两眼前视、屏住呼吸、快步前行地通过了那个“敏感路段”……
不久就岔向了往南去的煤厂路上。刚往前走没多远,迎面来了个穿戴整洁仪表堂堂的男青年。这不是也住在县城西关的L绪民同学吗,真是“狭路相逢”!
我这个怂样还能和谁讲话哦!头一低牙一咬,从L绪民身边擦肩而过……
与L绪民不期而遇,他没和我打招呼决不能怪怨他。但此事却强烈刺激了我。回工地的路上,我边推着300 多斤煤的独轮车、边辛酸流泪。我不偷不抢不懒的,农村的社员咋就过的不如城里人呢?!………
(待续)
2018年3月作,2025年9月14日修改
☆作者简介:
刘培廷: 档案记载生于1951年(实为1950年生),中共党员。原六安市农委所属植保站高级农艺师,于2011年退休,现居合肥。
1975年,毕业于六安农校植保专业,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1979至1980年,赴安徽农业大学专业进修,潜心深造。1986年2月,调入六安地区植保站,直至2011年10月荣休。
自1991年起,心怀不止步的信念,业余攻读法律——先取得电大毕业证书,又参加法学本科自学考试,并于全国律师资格证考试中奋力一搏,虽以三分之差未能圆梦,却未曾辜负奔赴理想的年年岁岁。
退休之后,为遣兴抒怀、活跃思维、偶尔提笔写些散淡文字,不拘工拙,惟愿自娱,亦以暖余生。
☆ 投稿须知:
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字画皆可投稿,来稿须为原创首发,且独家授权,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内容健康向上,力求宣传社会正能量,不得抄袭、涉黄涉暴,文责自负!投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及近期美照一张。 已选入本平台刊发作品(阅读量高、点赞量高、有打赏),百度可查!入选刊发作品不要求阅读量,但打赏不能为零,点赞不少于20人,留言不少于15条!不符合规定者,下次不再录用!若还需刊发,请先预付5~10元审稿费、制作费!
☆投稿群号:
QQ 619839125
QQ291207933
QQ1050917436
主编微信:15282989985(不投稿勿扰)
☆郑重承诺:
若符合以上规定者,所选入蓝月亮诗刊作品均推荐到都市头条红榜!你的作品将会被更多人阅读和欣赏!七天内打赏20元以下,作为支持平台经费所用。超出20元的,平台与作者按 3:7分成。热忱欢迎各界优秀的原创诗词者、文学爱好者、爱心人士入驻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