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家书润家风: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文/评论员池朝兴 图/李杰摄影工作室
在信息爆炸、数字通讯便捷的今天,一封手写家书显得尤为珍贵。而当这封家书承载着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与理想信念时,它便不再只是文字,而是跨越时空的精神火炬。2025年9月13日,羊城父母学堂“读红色家书 做家风传人”红色经典阅读主题活动,正是这样一场点燃火炬的仪式——让红色基因通过家书融入家风,让革命精神通过亲子共读代代相传。
一、红色家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红色家书是革命年代的特殊产物,是先辈们在战火纷飞中写下的情感与信念的见证。程雄“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的誓言,赵一曼对儿子“不忘母亲为国牺牲”的嘱托,赵云霄对女儿“知父母为何而死”的期望……这些文字背后,是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的交织,是理想主义与人间亲情的碰撞。
活动中,主讲人陈丽萍通过共读、解读、情景剧等形式,让这些文字从历史中走出,成为现代家庭可感、可知、可学的精神教材。这种创新式的红色教育,不仅打破了传统说教的枯燥,更让亲子家庭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了与历史的对话。
二、家风建设:从革命精神到日常实践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风气的基石。红色家书中蕴含的“忠诚、勇敢、奉献”“爱国、孝亲、勤俭、奋进”等品质,正是当代家庭亟需传承的价值导向。
活动通过“访谈革命后代”“亲子朗诵”“家风清单实践”等环节,将宏大的革命叙事转化为具体的家庭行为。杨殷烈士外孙女崔静薇的分享,让红色家风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真实家庭中的生活准则;而“写现代家书”“制定家风清单”等课后任务,更将红色精神落地为日常实践。这种“从听到说、从学到做”的设计,体现了家庭教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进步。
三、亲子共读:教育方式的创新与升华
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侧重于学业成绩与技能培养,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共同成长。本次活动以“亲子共读”为核心,通过情景剧、诗歌朗诵、互动问答等形式,让家长与孩子成为学习的伙伴而非教育的对立面。
在共读红色家书的过程中,家长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授者,而是与孩子一起感受、思考、讨论的参与者。这种平等互动的方式,不仅加深了亲子关系,更让红色精神的传承自然而深刻。
四、评论: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样的活动?
在物质丰富但精神焦虑的时代,许多家庭面临价值迷茫、教育功利化等问题。红色家书中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牺牲精神,恰恰是对当下消费主义、个人主义文化的一种平衡与修正。
更重要的是,这场活动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现实回应”。它通过革命后代的真实讲述、道德模范的现场互动、亲子家庭的实践参与,让红色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可延续、可转化、可应用的生活哲学。
结语
“红色家书”是一面镜子,照见过去,也映照未来。羊城父母学堂的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家庭教育实践,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创新探索。它告诉我们:红色基因从未过时,关键是如何以当代人愿意接受的方式,让它重新活起来、传下去。
期待这样的活动不止于一场,而是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让红色家书的精神,真正成为每个家庭的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