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海斌,湖南长沙人,生于1946年,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老年书协创研员。曾在《人民日报》《中华诗词》等刊物上发表作品700余件,参加全国诗联及书法大赛,百余次获奖。主编《情系奥运》《夕照明》等书,著有《艺海行舟》《雷锋颂》《周海斌诗联选》等。其诗词联赋及书法作品遍布湘江古镇群落和望城各大景区。浙江天目山禅源寺、厦门陈嘉庚公园、西藏贡戛长沙广场、成都九三学社、湖南郭亮烈士纪念园、湖南雷锋纪念馆、长沙黑麋峰森林公园、长沙铜官窑遗址公园等处,亦有其诗联、书法收藏和刻挂。
题秋字连体诗七绝六首
周海斌
(一)
贵公秋字作歌谣,
引发秋情卷浪潮。
秋色平分心境好,
秋逢七夕鹊连桥。
(二)
鹊桥聚会接中秋,
秋月圆圆上翠楼。
秋水一泓光滟滟,
秋风爽快亦消愁。
(三)
豆蔻红妆秋正时,
情郎秋夜两心知。
山歌曲曲秋声远,
和罢秋光一卷诗。
(四)
秋果满山色正黄,
秋波暗送两芬芳。
香甜堪折秋来折,
莫待无秋空返航。
(五)
秋日驱车聚众贤,
宜人秋景醉流年。
空鸣秋雁横天际,
同享秋时咏自然。
(六)
秋霜染鬓话闲居,
乐守清秋蔬与鱼。
无犯秋毫昌国运,
秋风拂梦似当初。
注:贵公指群中好友石贵先生
周海斌先生这组七绝以“秋字连体”为形式特色,通过“秋”的反复咏叹,构建了多层次的诗意空间。六首诗既独立成章,又暗含“秋之生命历程”的完整叙事逻辑;既严守绝句法度,又在连体限制中迸发创意。
一、连体技巧:每首第三句必嵌“秋”字(如“秋色平分”“秋雁横天”),既遵守规则又自然无痕,尤以“秋风爽快亦消愁”(其二)、“和罢秋光一卷诗”(其三)最显匠心,将“秋”从时间符号升华为情感载体。
二、虚实相生:实景如“秋水滟滟”(其二)、“秋果满山”(其四)与虚笔“秋风拂梦”(其六)交织,形成“物候—心境—哲思”的递进。
三、自然之秋:前两首以七夕、中秋为节点,突出传统节令的团圆意象。“鹊连桥”(其一)与“月圆楼”(其二)的对应,暗合“天人合一”的古典审美。
四、情感之秋:其三、其四转向人间情味。“红妆秋正时”(其三)以豆蔻喻青春,而“秋波暗送”(其四)化用《楚辞》遗韵,将秋收比作情谊的成熟。
五、哲思之秋:后两首升华至生命感悟。“秋霜染鬓”(其六)直面衰老,却以“蔬鱼之乐”体现道家安贫乐道;而“无犯秋毫”(其六)更借典故(《孟子·梁惠王》)寄托家国之思。注脚中“贵公”的互动,反映当代诗社唱和的社交功能。
闲休写首“秋字歌”,供你消遣时光,并请斧正。
“秋字歌”
张石贵
秋来气候日渐凉,
秋种秋收耕作忙。
秋风无情扫落叶,
秋水有意恋情郎。
秋波暗送情人意,
秋桂频飘喷鼻香。
秋毫无犯严纪律,
秋后算账论短长。
秋寒大雁飞南国,
秋望明月思故乡。
秋色平分无高下,
秋千高荡健体康。
秋霜染色丛林灿,
秋景更容草木黄。
秋汛严防江河水,
秋游饱览世界光。
秋季风情为最美,
秋高气爽谓小阳。
秋字情怀言不尽,
秋来秋去永循环。
2025.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