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农历七月二十二,这个承载着千年民俗记忆的日子,是老百姓口中热闹的财神节。它不仅是祭拜赵公明、李诡祖等财神的传统时刻,更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从山东沿海起源的 “财神会”,到诸城一带连过三天的热闹庆典,从财神像前的袅袅香火,到家家户户“恭喜发财”的真挚祝福,每一处习俗都满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你知道财神节的文化根脉吗?今天,让我们跟随诸城台见新先生的这篇文章,重温财神节的热闹与虔诚,祝您“财源滚滚”!】

农历七月二十二财神会
台见新
财神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七月二十二,传说这一天是民间信奉的财神赵公明生日,也是财帛星君李诡祖的成道日。中国的民间习俗是正月初五拜财神,七月二十二祭祀财神生日,又叫财神节,这一习俗遍及整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南亚国家及世界各个华人聚居地。
财神节的习俗起源于山东沿海一带。明初宁波知府王琎《琅琊金石辑注》记载:“财神者,姓赵名朗,字公明,琅琊古来有之。昔者天上生十日,帝命羿射九日。其八坠海为仙,海上八仙是也。余一陨于天台,其身为石,太阳石是也,其精为人,赵公明是也。”
“既长成,至峨眉山修炼,得神仙之术。商周交兵,遂受闻太师之邀下山助商,失利为太公所杀。太公岐山封神,郎受封玄坛真君,日精再归天台,遂真阳附石,神体合一。辖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专司人间迎祥纳福之责。此后石下有庙供真君之位,天台山亦易名财山焉。”
据说,民间确定农历七月二十二为财神节是有渊源的,农历七月二十二正值白露时节,旧时农家以种秫谷为当家作物,处暑后白露前正是收割的季节,相对而言,商家为淡季。这时,城里的商会就在这几天召集商家聚会,乡村街店的业主们也互相串串门儿,相互交流。对这些主儿的聚会交流,人们称为“财神会”。
财帛星君李诡祖又称增福相公,文财神,增福财神,福善平施公,淄川五松山人,生日是农历九月十七,成道日是农历七月二十二。
魏孝文帝时,李诡祖任曲梁县令,清廉爱民,去世后人们立祠祭祀。唐武德二年(619年),被唐高宗赐封“财帛星君”,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被赐封“神君增福相公”,元代(1271—1368)被赐封“福善平施公”。今淄川五松山嬷嬷幢有祭祀李诡祖的“增福庙”和李相公墓。
财帛星君李诡祖在民间最受欢迎,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增福财神画像文雅非凡,锦衣玉带,头戴朝冠,身穿红袍,白脸长须,面带笑容,左手执“如意”,右手执“聚宝盆”,写着“招财进宝”四字。身后二童子为他打着日月障扇。左青龙,右白虎,口吐孔钱和元宝,显得这位财神爷神通广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源而来的金银财宝。

诸城一带的财神会是农历七月的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一连过三天,尤其二十二这天晚上为最。敬奉的财神不是赵公明,而是是殷朝的丞相比干和增福财神李诡祖。相传农历七月二十二是比干的生日,也是财帛星君李诡祖的生日。诸城人家自明朝万历年间就建起了财神庙,塑的是比干金身像,逢年过节人们便前来祭拜,祈求保佑财源广进。清康熙年间开始家家户户供起了比干财神像。财神像大小不一,通常是以中轴画面出现,比干慈眉善目端坐中间,身着皇袍、朝靴、皇冠,上方两侧分别是两个送财童子,头发抓髻,手里各执一条条幅,上书“送财天官”和“福运长久”。下方左侧立一红袍官员,手托元宝,三绺长须飘洒胸前,称为赠俸爷爷,右侧立一黑眉虎眼,大蓬胡须,紫袍乌纱,单执笏板,称为掠俸爷爷。传说这两位爷爷是财富管理人员,有人积德行善该当发财,赠俸爷爷就送财给他,如果有人以欺骗的手段得到了钱财,掠俸爷爷就会查明真相,把财富掠夺回来,以求公平公正。
现在人们供奉的财神是瓷塑彩绘坐像,供奉在家庭最显眼的财位上,一般供奉的是文财神——比干坐像,也有供奉武财神——关公关老爷坐像的。供奉文武财神是有区别的,文财神是为了求财发财,武财神是为了保财不露财。一般家庭供奉财神、要请风水师开光之后,财神才能灵验,并且开光以后逢年过节以及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沐手焚香,特别是农历七月二十二这一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这一天,从早上起,家家户户就忙着购买香纸鞭炮,置办供品佳肴,气氛不亚于中秋节和春节。
通常是下午四时城区乡村的人们就提前下班收工;下午五时许多单位、商铺开始燃放鞭炮,人人脸上喜气洋洋,互相祝福着:“发财,发财,恭喜发财”!鞭炮花炮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整个城区乡村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气氛中。
下午六时许,鞭炮声再度密集起来,城区乡村的家家产户便在财神像前摆供燃香,磕头祈祷,供品大都是八色供或十二色供,但是必须有三斤以上的大鲤鱼和诸城老点心,富庶人家还会供三生即整猪、整羊、整鸡;这时,主人要穿戴一新,沐手,双手高举三支高香,高举头顶,然后恭敬地插在是财神前面的香炉里,然后烧纸,祭奠,叩首,供奉祈祷完毕,全家人再煮水饺摆宴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举杯庆贺,同时,邻里之间要互相庆贺一番,“恭祝财源滚滚来”。供祭庆贺仪式通常持续到晚上八时,整个城乡鞭炮不绝入耳,沉浸在节日的喜悦气氛之中。
2020年12月21日写于台家大村工作室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台见新


(乡村记忆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干部。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投稿联系微信xcjyg6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