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语言与时代厚度的有机融合
——评侯朝晖《在霄坑品味春天》
安徽东至三中 金成道

侯朝晖先生《在霄坑品味春天》以茶为线索,巧妙串联起霄坑的自然风光、历史底蕴与乡村振兴图景。采用时空双线交织,纵向以冬春季节转换为明线,横向拓展历史人文(镇国寺、黄西工委)、茶文化(制茶工艺、茶诗典故)、乡村振兴(茶旅融合、文艺馆)三重维度。以细腻的笔触构建"五感交响",形成立体化的春日叙事。这种"自然景观+人文底蕴+时代发展"的立体架构,使文章既有传统散文的意境美,又具报告文学的纪实性。

巧妙嵌入王十朋茶诗、陆羽《茶经》等典故,将霄坑茶的历史追溯至唐宋;通过"禅茶一味""先有镇国寺"等表述,构建起地域文化谱系。对革命遗址的描写(被服厂、修械所)赋予山水以红色基因,形成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大峡谷"意象,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突破传统山水散文范式,着重描写"茶旅观光栈道""乡村文艺馆"等新业态,展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成果。文末"文旅融合的春天"双关,既指自然季节更替,更隐喻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通过"从一杯茶开始品味春天"的独特视角,揭示自然与人的共生关系(茶树"不施化肥"的生态智慧),点名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腰包鼓起来"与"精神生活丰富"并重),引导历史与当下的对话(革命遗址的"历史回声")。
但是,部分段落(如从革命历史突然切换至茶叶经济)转承稍显突兀,逻辑衔接不自然。对当地居民日常生活描写较少,若能增加村民访谈或劳作细节,人文厚度会更深。

当然,瑕不掩瑜,文章突破传统山水散文范式,将红色遗址、唐宋茶事与现代茶旅融合共冶一炉,既展现"禅茶一味"的古典美学,又凸显"不施化肥"的生态智慧。尤为可贵的是,作者通过"从一杯茶开始品味春天"的独特视角,将个人感悟升华为对乡村振兴的思考,使文本兼具诗性语言与时代厚度,堪称自然文学与纪实写作的有机融合。

附:
写贵池 | 在霄坑品味春天
原创 侯朝晖 池州市贵池区作家协会 2025年09月13日 13:54 安徽
在霄坑品味春天
侯朝晖
清明过,谷雨至。一场又一场春雨的滋润,一阵又一阵春风的吹拂,春天渐渐深了,浓了。无边的春色,波涛一样涌进霄坑,似乎想把偌大的霄坑大峡谷填满。
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去霄坑。蜿蜒的霄坑河一路相伴,春水汤汤,哗哗流淌。漫山遍野的新绿,绿得赏心悦目,没心没肺。万绿丛中还跳动着一团团火焰,那就是盛开的杜鹃花。红的,黄的,紫的,争奇斗艳。随处可见绿油油的茶树,密布着一枝枝萌发的茶芽,就像刚出壳小鸟张开的嫩喙。
我第一次走进霄坑,是年前深冬的一天,初雪方晴。乘坐的车辆像只爬虫,沿着谷底的公路缓缓前行。公路两旁,山峰耸立,直插云霄。远处的山巅,遍布雾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戴上了水晶王冠。近旁,是点缀着积雪的斑斓树木和深绿茶园。一条霄坑河,始终伴着公路迤逦而行,不离不弃。冬季的河水不算丰沛,像匹柔软的绸缎,浅浅地滑过河床,淙淙作响,如鸣珮环。河水时而清澈,好似少女的明眸,能看得水下历历可数的鹅卵石;时而幽深成潭,水色暗绿,仿若翡翠碧玉。峡谷里,不时地飞出一条瀑布来,挂在悬崖峭壁间,奔腾着,欢笑着,夺我们的眼球。

在神秘的北纬30度附近的皖南腹地,有一条长达25千米的大峡谷,这就是享有“华东第一大峡谷”美誉的霄坑大峡谷。这里山高谷幽,物产丰富;有茂林修竹,飞瀑流泉,风光如画。霄坑村就坐落在这幅美丽的画卷里。
如果说,这条大峡谷是链子,霄坑村的12个村民组就是连缀在链子上的美丽珍珠。我顺着这条链子,一路走去,感受、体验大峡谷的内涵和深度。
霄坑之“大”不只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还有着厚重的历史作支撑。霄坑村那座颓圮的镇国寺可以作证。镇国寺在历史上比九华山的兴盛还要早,当地有“先有镇国寺,后有九华山”之说,可见霄坑的人文历史之悠久。

特别是近代,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岁月更是丰富了霄坑的内涵,拓展了它的深度。1947年3月,中共皖南地委将沿江中心县委改为黄西工委,并组成黄西总队。同年10月,黄西工委书记杨明等人奉命率部开往此处, 利用山高林密、地理位置隐秘的优势,以这里为游击根据地,领导军民开展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皖南做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我所到之处,仍可见到黄西工委纪念碑(亭),军用被服厂、修械所、医院和会议场所等遗址。它们仿佛在用无声的语言,向我们默默诉说那烽火弥漫的峥嵘岁月。我们似乎在幽静的峡谷里听到了历史的回声,是那样悠远,又是那样激荡。
霄坑之“大”,还在于霄坑人的大气魄,大手笔。众所周知,由于特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霄坑的茶叶是“高山上打鼓——鸣(名)声在外”。在霄坑村,全国人大代表、村党委书记王建伟侃侃而谈:全村目前拥有可采摘的茶园5000余亩,茶园加工厂20家,省级著名商标6个。全村年产茶叶约14万斤,茶叶年销售收入达6000多万元。

霄坑的富硒绿茶,历史悠久,声名远扬。据记载,早在宋代,诗人王十朋游玩霄坑龙池瀑布,品尝霄坑野生茶,曾赋诗:“西风突兀百丈崖,龙池瀑布山涧挂。举目皆翠无人居,谁家姑娘在采茶。”可见当年茶事之盛况。或许,在唐朝此处就有茶了。这里有座已经坍圮的镇国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曾经一度僧人云集,香火旺盛。想必,僧人都是喜茶的,因为自古就有“禅茶一味”之说嘛。
霄坑的茶树,为当地独有品种大叶马兰枝,叶大而肥厚,形似马兰。由于雨水充沛,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不施化肥,不打农药,选用大叶马兰枝,按照严格标准制作的富硒有机茶,风格独特,香味高长,久泡而不淡。
在霄坑村部,甫一下车,我就迫不及待地冲泡起有机茶。须臾,杯口雾气环绕,香味袅袅,汤色清澈明亮;叶底白嫩如花,在滚烫的茶汤中渐渐舒展,翩翩起舞。轻啜一口,细细品味,味醇鲜爽,仿若有一股春天的气息在舌尖上缠绵,盘踞着味蕾,久久不愿散去。
这样好的有机茶,自然不会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霄坑村人将“茶旅”结合,借助霄坑有机茶响当当的品牌,利用优美的自然风光,宜人的居住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打造民宿游、观光游、美食游、茶季体验游,等等。做出了一篇茶旅结合、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我不顾天寒地冻,踏着残雪,小心翼翼地登上茶山,站在九曲回廊一般的茶旅观光栈道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深绿的茶园。茶窠里,一撮撮白雪和盛开的茶花相互点缀,相映成趣。我恍惚看到另一幅美景——春暖花开时的采茶图。

忽而已是春天。我再次沿着宛若游龙的茶旅观光栈道,缓步登上茶山,坐在古朴的问茶亭中。此刻,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惠风和畅,轻轻拂面。浅蓝的天空上,飘动淡淡的白云,和婉转的鸟鸣。问茶亭四周,是一片片高低起伏的茶园,里面茶树一垄垄的,蜿蜒曲折,如同大海里碧绿的波涛在翻滚。茶棵里,有三三两两采茶的村姑点缀其间。她们头戴兰花巾,身穿碎花蓝布褂,腰挎竹茶篓,身姿婀娜,纤指翻飞。一枚枚鲜嫩的茶叶,随之落进竹制茶篓。间或,传来一阵颇具皖南风味的采茶小调,在长长的峡谷中悠扬、飘荡……余音袅袅,仿若那山间淙淙流淌的清泉,悦耳,洗心。
这时候,泡上一壶霄坑茶,静静地坐在亭中慢品,就再也惬意不过了。茶,最好是刚刚采摘的“明前”,水最好是霄坑“龙池”的泉水。陆羽的《茶经》中说道:用泉水泡茶是“上品”。何况霄坑的山泉水清冽甘甜,无污染,富含硒,简直就是玉液琼浆。这样的好茶,这样的好水,自然是绝配。缓缓倒茶入盏。瞬间,盏口茶香袅袅,若有若无,游丝般钻进肺腑。忍不住小啜一口,感觉 如饮甘露,妙不可言,回味无穷。

霄坑村人不仅注重发展经济,也注重乡村的文化建设。他们和市文联“联姻”,敢为天下先,兴建全市第一家乡村文艺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霄坑村人在腰包鼓起来的同时,精神生活也丰富起来,他们的梦想最终会插上腾飞的翅膀。
乡村文艺馆是座新落成的建筑,环境优美,布局精巧,窗明几净。馆内布展的书画作品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坐在馆里,可以边赏书画,边品香茗;书香,墨香,茶香,交融一起,氤氲之气,足可舒缓身心,洗涤灵魂。品着,品着,你就会感觉:一个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春天,也和大自然的春天一道来临啦!
可不可以这样说,在霄坑,认知春天,品味春天,我是从一杯茶开始的?
(原载《安徽日报》2025年4月28日)

作者简介
侯朝晖,1968年生,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文艺家》《青年文学家》《特区文学》《今古传奇》《大渡河》《辽河》《天津诗人》《检察日报》《中国交通报》《文学报》《安徽日报》《新华日报》《新安晚报》等近百家报刊发表作品30余万字。多次荣获省、市、区级征文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