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落香溪
文/胡成斌
中秋将至,凉风掠过香溪洞的山尖,山梁上的板栗就忍不住要与世人见面了。先是青绿色的刺球儿悄悄褪了劲儿,慢慢泛出浅黄,像被阳光揉软了的棉团;接着便有细密的裂缝在刺球上蔓延,将里面红褐色的栗子露出来,藏在尖刺间,像捧着一颗小小的心。风穿过树林时,总忍不住碰一碰那些熟透的刺球,于是“啪嗒、啪嗒”的声响便在山间传开——有的栗子滚进厚厚的草丛,惊起几只蚂蚱;有的砸在青灰色的石头上,脆生生的响儿能传出去老远,成了秋日里最热闹的召唤,把四乡八里的人都引来了。
周末的清晨,天刚蒙蒙亮,香溪洞的山路就热闹起来。城里来的车沿着盘山公路慢慢往上爬,车轮碾过带露的碎石,留下一串轻响;乡下的乡亲们则早早起了床,挎着竹篮、扛着长竿,沿着田埂往山梁走,裤脚沾着草叶上的露水,鞋尖还带着泥土的湿气。等到日头升到树梢,山梁上已经满是人了,说话声、笑声混着竹竿打在树枝上的“哗啦”声,把平日里安静的山林衬得格外有生气。
男人们总爱往高处凑,握着长竿往树枝杈间一捅,或轻轻一敲,刺球就“哗啦啦”地往下掉,有的砸在头顶的树叶上,再弹落到地上,成了一场小小的“栗雨”。吕大哥是附近村里的,胳膊上还带着常年干农活的腱子肉,他把长竿举得老高,对准一棵结满刺球的老树,“嘭”的一声,刺球就像下冰雹似的往下落,他媳妇在树下笑着喊:“慢点儿!别砸着人!”他却嘿嘿一笑:“放心,准着呢!”说着又捅了一下,更多的刺球落在铺好的塑料布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女人们则要细致得多,她们提着竹篮蹲在地上,手指灵活地拨开落叶和杂草,把藏在里面的栗子一个个捡起来。王大姐的竹篮已经半满了,她指尖沾着泥土,却毫不在意,看到一颗特别饱满的栗子,就会惊喜地叫一声:“你看这颗,多圆!”旁边的李婶凑过来看,也笑着说:“我这儿也有几颗好的,回家煮着吃,甜得很!”她们一边捡,一边聊着家常,说谁家的孩子要开学了,说今年的玉米收成不错,说中秋要给娘家送点什么,话语里满是细碎的烟火气。
孩子们是最热闹的一群,他们不管刺球扎手,看到地上的栗子就往口袋里塞,跑着、跳着,像一群快活的小鸟。六岁的小宇裤兜里塞得鼓鼓囊囊的,栗子都快从裤脚掉出来了,他还在追着一颗滚远的栗子跑,嘴里喊着:“妈妈,等等我!那颗大的要跑了!”他妈妈在后面笑着喊:“慢点儿跑,别摔着!”小宇却不管,抓起栗子就往嘴里塞,连壳都没剥干净,甜丝丝的味道在嘴里散开,他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还有几个孩子围在一起,比谁捡的栗子大,谁的栗子圆,输了的孩子也不气馁,转身又去草丛里寻觅,誓要找到一颗更大的“宝贝”。
我站在半山腰的石阶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注意到不远处的一棵老板栗树下,有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她看起来有七十多岁了,背有些驼,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竹篮,正慢慢拨开地上的落叶。她的动作很慢,每捡起一颗栗子,都会用袖子擦一擦上面的泥土,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篮子里。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落在她手上,我看清了她手上的皱纹——深深浅浅的,像板栗壳上的纹路一样,满是岁月的痕迹。我走过去,想帮她捡几颗,她却笑着摆摆手:“不用啦小伙子,我自己慢慢捡,挺好的。”她告诉我,她每年中秋前都会来这儿捡栗子,以前是带着孙子来,现在孙子长大了去城里上学了,她就自己来,“捡回去煮煮,等孙子放假回来吃,他最爱吃我煮的栗子了。”说着,她的眼里泛起了温柔的光,那是对家人的牵挂,也是对生活的期盼。
不远处,一对年轻夫妇正教孩子辨认成熟的栗子。丈夫蹲在地上,指着一颗栗子对孩子说:“你看,这个栗子壳是红褐色的,摸起来光滑,就是熟了的;如果壳是青的,还硬邦邦的,就没熟,不能捡。”妻子则在一旁帮孩子整理衣领,轻声说:“捡的时候要小心刺球,别扎到手。”孩子听得很认真,点点头,然后蹲下来,按照爸爸教的方法找栗子,不一会儿就找到一颗熟了的,举起来给爸妈看:“爸爸妈妈,你们看!我找到一颗!”夫妇俩笑得特别开心,丈夫摸了摸孩子的头:“真棒!我们家宝贝真厉害!”那温馨的画面,让人心头暖暖的。
还有个四十多岁的汉子,干脆把外套脱了铺在地上,将捡来的栗子一颗颗倒在上面。他的额头满是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流,他却顾不上擦,只顾着把栗子摆整齐。我问他捡这么多栗子要做什么,他笑着说:“家里孩子爱吃糖炒栗子,老婆爱吃栗子炖鸡,爸妈爱吃煮栗子,我多捡点回去,中秋的时候一家人一起吃,热闹!”他的话很朴实,却满是对家庭的爱,那堆渐渐堆高的栗子,就像他对家人满满的心意。
山风又吹来了,带着山间草木的清香,也带来了几丝凉意,却吹不散人们额上的汗珠。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那笑容不是刻意装出来的,而是从心里透出来的——是老奶奶想到孙子时的温柔,是年轻夫妇看到孩子成长时的欣慰,是汉子想到家人团聚时的满足,是孩子们收获“宝贝”时的快活。这种笑容,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很少见——在写字楼里,人们总是行色匆匆,脸上带着疲惫;在地铁里,人们要么低头看手机,要么闭目养神,很少有这样发自内心的喜悦。可在这里,在这片板栗林里,每个人都卸下了生活的疲惫,只剩下简单的快乐。
我忽然想起,这些栗子不过是山野间自生自长的东西,既不是什么珍贵的山珍海味,也不能卖多少钱,为什么能引来这么多人呢?我看着眼前的人们——老奶奶慢慢捡着栗子,想着孙子;年轻夫妇教孩子认栗子,享受亲子时光;汉子捡着栗子,盼着中秋团聚——我忽然明白了,人们来这里捡栗子,不仅仅是为了那几颗甜丝丝的果实,更是为了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一份简单的美好,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城市里,人们总是被工作、生活的压力裹挟着,每天忙着上班、加班,忙着应付各种琐事,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感受生活的美好。可在这里,在捡栗子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暂时放下压力,和家人一起享受时光,和陌生人一起分享收获的快乐——就像那个不小心摔跤的小姑娘,她提着的竹篮掉在地上,栗子撒了一地,她吓得哭了起来。旁边的阿姨赶紧走过去,帮她捡栗子,还安慰她说:“别哭别哭,叔叔帮你捡,丢不了的。”周围的人也都停下来,帮她捡栗子,不一会儿就把栗子都捡回了竹篮里。小姑娘看着满篮子的栗子,又看了看周围的人,破涕为笑,脸上还挂着泪珠儿,却笑得特别灿烂。那一刻,没有陌生人之间的隔阂,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这种温暖,正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的样子。
日头渐渐偏西,阳光把山林染成了金黄色,山梁上的人也慢慢散去了。人们提着满满的竹篮,说着笑着往山下走——有的说回家要赶紧煮栗子,有的说要给邻居送点,有的说要把栗子晒起来留着冬天吃。脚步声、说话声、笑声在山路上回荡,久久不散。
我也准备下山了,临走前,我又看了一眼那片板栗林——还有几个迟来的人,在落叶间细细寻觅,希望能找到最后几颗栗子。我忽然想到,再过十几天,地上的栗子就会被捡完,树上剩下的栗子也会在秋风中落尽,然后就是冬天的萧瑟,春天的抽芽,夏天的开花,直到明年秋天,又会有满树的栗子等着人们来捡。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生活的规律——有收获,有等待,有期盼。
就像人们的生活,有忙碌的时候,有疲惫的时候,但也总有值得期待的美好——可能是一顿热腾腾的饭菜,可能是家人的一句关心,可能是和朋友的一次相聚,也可能是像这样,在秋日的山林里,捡一篮栗子,感受简单的快乐。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往家人平安,向往邻里和睦,向往生活充实,向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下山的路上,我掏出口袋里捡的几颗栗子——它们的壳光滑而坚实,在夕阳的照射下微微发亮。我摸了摸栗子壳,仿佛能感受到山林的温度,感受到人们的喜悦。中秋快到了,月亮也快要圆了,到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着栗子,聊着家常,享受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其实,人们来这里捡栗子,捡的不只是栗子,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期盼着日子像这甜丝丝的栗子一样,充实而温暖;期盼着生活像这秋日的山林一样,热闹而美好。而这份期盼,就藏在每一颗栗子里,藏在每一个人的笑容里,藏在每一个平凡却温暖的瞬间里,指引着人们,在生活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向自己向往的美好。
作者简介
胡成斌(笔名:凝渊):男,汉族,1980年1月出生于安康市汉滨区早阳镇代坡村,2022年毕业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生物工程分院,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2015年至2018年任汉滨区早阳镇代坡村支部委员兼村文书,2018年至今任汉滨区早阳镇代坡村党支部副书记,早阳镇人大代表、早阳镇党代表,2025年西北工业大学法学本科毕业,乡村振兴规划师,汉滨区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协会会员。《鲁南作家》编辑部特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