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魂长歌:牛玉敏与铁道兵精神的时代交响
原铁道兵七师 余开华
在奔腾的时光长河中,牛玉敏——这位从成昆铁路峥嵘岁月中走来的铁道兵战友,用一生的坚守与奉献,奏响了一曲深沉嘹亮的战友情歌,谱写了铁道兵精神薪火相传的时代乐章。

一、热血燃梦:筑路禁区的生死鏖战
1969年,年仅17岁的牛玉敏与三十万铁道兵战友奔赴西南,投身于成昆铁路这一伟大工程。这条铁路全长1096公里,穿越无数恶劣地质地段,被外国专家断言为“筑路禁区;施工难度极大,被联合国誉为“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首。
隧道施工中水害、塌方频发。一次突发涌水,牛玉敏与战友毫不犹豫跃入冰水,以身体筑成人墙争取抢险时间;二坪子隧道发生塌方前,46名官兵刚撤离,三十多米隧道轰然塌陷;蜜蜂菁隧道群施工时,山洪瞬间卷走了46位战友。在整个成昆铁路建设中,有2100名建设者献出了生命,平均每公里就有约两名战友牺牲,沿线22座烈士陵园默默守护着这些年轻的英魂。
面对极端施工条件,铁道兵不断创新工法:大田菁大桥采用“竖向砌缝上下错接”法;针对复杂地质研发“蘑菇形”隧道开挖法。全线建成桥梁991座、隧道427座,桥隧总长占线路总长41.6%,将无数“不可能”变为现实。
二、兵改商途:商海扬帆续写荣光
1976年,牛玉敏转业,脱下挚爱的军装,带着铁道兵的实干精神、坚韧意志和一身旧军装投身商海,从承包小型建筑队起步。
创业初期,他坚持每天凌晨四点到工地检查进度和质量,事必躬亲。“铁道兵出来的,做事要对得起良心”是他始终恪守的信条。凭借坚韧与诚信,公司逐步发展壮大,业务覆盖建筑、市政、房地产等领域,累计纳税达1.2亿元。
经商多年,他始终坚守“先做人后做事”的原则,对合作伙伴坦诚相待,严把工程质量,赢得了业界口碑。他常常告诫员工:“做生意和修铁路一样,只有经得起考验、守得住底线,才能走得长远。”
三、情暖战友:搭建温馨“港湾”
牛玉敏在商海成功后,军旅生涯刻下的烙印,让他更不忘战友情怀。2008年,在北京铁道兵60周年战友联谊会上,一位云南老兵卖猪凑路费却无钱住店的经历深深触动了牛玉敏。他当即捐出1万元,并萌生了成立战友联谊会的想法。
2009年12月,“江苏省铁道兵战友文化联谊会”正式成立,牛玉敏当选会长。他奔走联络江苏各地战友,完善组织架构。2011年9月,全省铁道兵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大会在泰州召开,促成十余项合作,合同贸易额达2.6亿元,帮助战友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如今,江苏13个地市均已建立铁道兵战友联谊组织,十二万余名江苏铁道兵退役军人有了专属“精神家园”。这里定期组织活动,切实解决老兵们的医疗、养老等实际困难。
四、守护历史:筹建铁道兵纪念园
为了让铁道兵精神得以传承、让后代铭记历史,牛玉敏决心筹建铁道兵历史文化纪念园。他带着老照片、旧物件奔走十二个省,走访上百位老兵与烈属搜集史料。老战友们也纷纷翻箱倒柜,将珍藏的老照片、旧物件寄给他。纪念园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老兵们的共同记忆。
为寻找封必虎连长的烈士证明,他三赴连云港,最终在其儿子家中找到了那份泛黄的证书,接过证书时不禁泪流满面。
2024年8月29日,纪念园正式开园。园内7.6米高的钢轨雕塑象征着铁道兵76载军魂;314名江苏籍烈士的姓名镌刻在黑色花岗岩上;两节绿皮车厢,一节陈列着钢钎、安全帽等旧物,一节循环播放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
开园当日,三百多位老兵齐聚一堂,许多人哽咽着说“终于找回队伍了”。如今,纪念园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轻人来这里参观体验,让铁道兵精神焕发新的活力。
五、钢铁动脉:驱动经济的强劲引擎
成昆铁路彻底打破了西南地区的交通壁垒,国外专家称其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前进五十年。依托这条铁路,攀枝花钢铁厂一号高炉顺利投产,70年代末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得以建立。
攀枝花市弄弄坪站年发送货物500万吨、到达货物900万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铁道兵用热血浇灌的经济繁荣。如今,成昆铁路仍是西南经济大动脉,持续带动沿线产业发展,见证着城市的崛起与变迁。
六、时代认可:荣誉加身与精神传承
牛玉敏的付出获得了广泛赞誉:2022年获评“徐州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领军人物”;2023年当选“江苏省最美拥军人物”;2025年,获得“江苏省模范退役军人”称号,并在相关座谈会上代表发言。
2025年8月23日,他作为核心讲述人登上央视CCTV-7《老兵你好》栏目,与老战士共同讲述成昆铁路建设故事,让全国观众感受到铁道兵精神的力量。

牛玉敏与央视主持人孔繁雪在成昆铁路
七、播火传薪:精神火炬代代相传
牛玉敏走进校园、军营等地开展近百场宣讲,结合亲身经历讲述铁道兵故事,传递“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坚守。
他累计拥军捐资上千万元,资助山区小学,慰问部队;公司专门设立“退役军人岗位”,已安置58人就业,还联动500多家战友企业,提供超过1200个就业机会。
他牵头推动铁道兵精神进校园,组织学生走进纪念园,让孩子们触摸展柜里的老钢钎,听老兵讲述修铁路的故事——这些真实的物件让铁道兵精神变得可触可感。他说:“年轻人应该知道幸福来之不易,要从老一辈的奋斗中汲取力量。”
八、永恒丰碑:精神传承的新时代光芒
在成昆铁路的钢轨与枕木之间,铁道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早已成为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而牛玉敏,正是带着这种精神走过半生、传扬半生的践行者,他的每一步,都在为这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添砖加瓦。
牛玉敏认为,铁道兵精神在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领域都能看到其身影。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这种精神将继续激励人们奋发向前,勇敢面对挑战。
作为铁道兵精神的“燃灯者”与“播火人”,牛玉敏用一生诠释着对战友的深情、对事业的执着、对信念的坚定。他这盏“灯”,不仅照亮了老战友们的心路,更将光芒洒向社会;这簇“火”,必将继续燃烧,让铁道兵精神的旗帜,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永远高扬,指引着更多人向着中国梦奋勇前进。

作者余开华,1969一1973年服役于铁七师三十三团。1974年入湖南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建筑施工教研室主任等职。现已退休。
责编:槛外人 202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