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启示录
历史辉煌与当代文化复兴的
智慧源泉
文||轩源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代盛世的文化成就,为我们今天的文化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多个盛世时期如璀璨明珠般闪耀。这些盛世不仅在当时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更为我们今天的文化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智慧。
(一)
文景之治
修养生息与文化积淀
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前180-前141年)的“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公认的治世。其文化复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宽松政策与思想繁荣。文景时期推行黄老之术,采取“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为文化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经学得到了极大发展,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很多佳作问世。
文帝时期,儒学被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的重视。文帝设立太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智力支持。
文化典籍的整理与传承。这一时期涌现了众多的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如董仲舒、司马迁等,他们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司马迁的《史记》在这一时期开始成形,为后世的历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贞观之治
开放包容与文化融合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627-649年)的“贞观之治”是唐代盛世的奠基时期,其文化成就令人瞩目:
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唐太宗采取开放包容的政策,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唐朝通过丝绸之路吸收外来文化,促进了文化融合与创新。
重视文教与史学成就。太宗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并重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贞观年间设立了国子监、太学等教育机构,选拔和培养了一大批才学出众的士人。
在史学方面,贞观时期完成了《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正史的编纂工作,奠定了唐代史学繁荣的基础。
(三)
开元盛世
文化鼎盛与国际影响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的“开元盛世”代表了唐代乃至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
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开元年间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黄金时代。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设置左右教坊以掌俗乐,又于长安禁苑南光化门北置梨园院,传习法曲、舞蹈。
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长安成为世界文化中心,吸引日本遣唐使、西域商旅,异域文化与本土文明交融,推动了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开元五年(717年),日本国遣唐使来到洛阳,随行来唐的有留学生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等共557人。
大型文化工程的实施。玄宗时期编撰了《唐六典》、《大唐开元礼》等大型典籍,对礼制、法律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规范。这些文化工程不仅整理了前代文化成果,也开创了新的文化范式。
(四)
康乾盛世
集大成的文化整理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1661-1796年)的“康乾盛世”虽然在开放创新方面有所不足,但在文化整理方面成就显著:
大型典籍的编纂。乾隆时期组织编纂了《四库全书》,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收录了古籍3500多种,7.9万卷,约8亿字,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
多元文化的融合。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十分注重满汉文化的融合,同时也包容蒙古、藏、回等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五)
盛世文化的共同
特征与启示
分析以上盛世时期的文化发展,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共同特征和历史启示:
政治稳定是文化繁荣的前提。所有这些盛世都出现在长期统一、政治清明的时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贞观之治的第一要务就是建立和维护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文景时期“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开元时期“公私仓廪俱丰实”,经济富足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保障。
开放包容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所有盛世都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和兼容并蓄的胸怀,唐代尤其如此,通过丝绸之路吸收外来文化,促进了文化融合与创新。
政府支持是文化发展的关键。历代盛世王朝都重视文教,通过设立教育机构、组织文化工程等方式推动文化发展。
文化认同是盛世延续的根基。盛世王朝都注重构建文化认同,通过整理典籍、规范礼制等方式强化文化传承。
(六)
对当代文化复兴的启示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代盛世的文化发展经验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复兴提供了宝贵启示:
文化复兴需要经济基础支撑。正如文景之治的“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开元盛世的“公私仓廪俱丰实”,经济富足是文化繁荣的物质保障。今天我们的文化复兴也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
开放包容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唐代通过丝绸之路吸收外来文化,促进了文化融合与创新。今天的文化复兴也需要保持开放心态,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文化教育是振兴之本。文景时期设立太学,贞观年间设立国子监、太学等教育机构,开元时期重视文教。今天的文化复兴也需要从教育入手,培养国民的文化素养和认同。
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创新。唐代在天文、数学、医学等科技领域的发展与文化繁荣相得益彰。今天我们可以利用数字技术等科技手段助力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认同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历代盛世都注重构建文化认同,通过整理典籍、规范礼制等方式强化文化传承。今天的文化复兴也需要增强全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历代盛世的文化成就犹如明灯,照亮我们今天的文化复兴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汲取历史智慧,结合时代特点,走出一条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时代精神的文化复兴之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作者简介:
赵景阳(轩源),男,1964年生,河北省人,中共党员,会计师,国企集团高管。
酷爱中华传统文化,诗歌爱好者,收藏爱好者,周易爱好者。业余进行诗歌创作,作品散见于都市头条,中华赵氏诗词等平台。
2023年8月荣获都市头条井冈山群第二届“十佳明星作者”荣誉称号;同年10月荣获历届十佳明星作者“争霸赛”三等奖第③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