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盆清水与菜刀
—乡村葬礼的深情密码一
文/高五幸
送娃他碎舅肖民广的那天,平日里宁静祥和的围墙村,巷子里弥漫着一层凝重而悲伤的气氛。仿佛连空气中都氤氲着哀愁,每一丝风都带着人们的叹息。享年七十二岁的兄弟,就这么静静地走了,真可谓是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村里的老人们看着这一幕,眼神里满是感慨与怅惘,年轻一辈也不禁为生命的无常而唏嘘。
我整整三天守着后事,见证着每一个细节,就像是陪着娃他碎舅走过人生的最后一程。从灵堂的布置到亲友的悼念,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逝者的敬重与不舍。我看着那灵柩,仿佛能看到碎舅曾经硬朗的身影,那些过往的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不禁神伤落泪。
送葬的队伍缓缓走向陵园,步伐沉重而缓慢。孝子贤孙们披麻戴孝,哭声在旷野中回荡,那是对亲人离去的不舍与悲痛。当一切尘埃落定,送葬的人们从陵园归来,村子里又有一场别样的仪式在等着他们。孝子们回来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大门口摆上半盆清水、一把菜刀。
那半盆清水放在地上,水面泛起微微的波光。男女孝眷们依次上前,缓缓地将手浸入水中。水沾湿了掌心,又顺着指缝一滴一滴地滴回盆里,发出轻微的滴答声,仿佛是时光的叹息。村里的老人告诉我,这是洗去从灵园归来的一身阴晦气,寓意着从此要翻开生活的新一页。而那把刀,立在盆边,闪着清冷的光,是要割断与故人的牵挂,让活着的人能够勇敢地往前看。
可我静静地看着那盆晃荡的水,心中却总觉得不是这么简单。水,真的能洗去对故人的念想吗?那潺潺的水流,就如同我们的思念,绵延不绝,又怎是一盆水就能洗净的呢?刀,又怎能轻易地割断那浓厚的亲情?亲情,是刻在骨子里的温暖,是融入血脉的牵挂,岂是一把冰冷的刀就能斩断的?
所谓“洗心革面”,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深沉的提醒。这半盆清水,就像是老人曾经给予的甘霖,清凉而滋润。它提醒着后裔们,人走不能茶凉,人死焉能灯灭。家人们应在往后的日子里,要像记着这盆水的甘霖、清凉似的,常常念着老人的好。老人在世时,或许不善言辞,但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举动,都饱含着对家人的爱。那些养育之恩,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些相处之暖,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们的身心。
而那把立在盆边的刀,不仅仅是要割断所谓的牵挂,更是提醒着我们要守住心里的那份孝。握着刀,就要记着分寸,在生活中,要坚守孝道,传承家族的美德。老人虽然走了,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奋斗精神,应像这水渗进泥土般,永远镌刻在家人们的心田里,让我们念念不忘。
半盆清水,一把刀,这看似简单的乡村葬礼仪式,实则蕴含着无尽的深情与智慧。它是乡村文化的传承,是亲情的延续。这种传统习俗做法分明是教着大家,把思念藏进日子的每一个角落,带着对故人的牵挂,好好地开始新的生活。就像那盆清水,虽然会渐渐干涸,但它留下的滋润会永远留在土地里;那把刀,虽然会渐渐生锈,但它所代表的孝道与责任,会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作者介绍:
高五幸,笔名:高五星,1954年7月22日出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法制文萃西部网特邀作家、陕西农村报网专栏乡村作家、《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话题评论员,灞桥区作协小说委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散文小说诗歌文集三部、百余万字。《我的祖母高王氏》一稿荣获陕西农村网征文三等奖;《港兴路惊闻喜鹊声》在首届“才子杯”文学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9年荣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学杰出贡献奖》,获《东方散文》“海洋杯”华语散文大赛优秀奖等多项奖励。因为热爱,所以执着;用笨拙的秃笔,书写多彩瑰丽的城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