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踏雪来
文/刘培廷
第九章
大约在1969年春天,我被生产队派去河堤扒河,歇工后回到家。
刚一进门,小妹妹就眉飞色舞地告诉我:“家里来了个城里的大姐姐,说是你的同学。她姓Z,人可好啦!我们一起到西湖麦田拾柴火、挖野菜。头一天下午,她不但帮着我捡,还把一整粪箕柴火背回家。第二天她又来我家西湖那块地,带我挖了半天野菜。”
我听母亲说:“这丫头怎么这么好!我正在用簸箕簸山芋干,弄得满屋子都是灰。她走进我家那间小屋,也不嫌脏,还坐在俺的床上。我家只有一间小屋,里面铺着床,又有烧锅的灶,屋里黑黢黢的,到处都被灶烟熏得乌黑,连脚都难踏进来,可她一点都不在意,真是难为她了。她嘴特别甜,一见我就喊‘大娘’,说话时总是满脸笑容……”
Z兰,家住灵城西关。她有一位表亲在我们禅堂,这次是来走亲戚的,顺道到了我家。
当年我们在学校歌咏队学唱歌,每回班里上课前都要唱几首。我们和Z兰几位队员轮番带领全班同学唱歌。那段时光,真像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青春似火的年华。
自从1966年秋天,学校组织文艺合唱队,我和Z兰最后一次一同在南关县工会大礼堂参加大合唱演出后,就再也没见过她。
她在我记忆里,始终是那个留着短发、天真烂漫、活泼开朗、爱说爱笑、无忧无虑的青涩女孩——“小叽歪”。因为她的嗓音细,讲话唱歌都尖声细气,同学们就这样叫她。
其实Z兰来我家,就像H云给我车票钱一样,只是她单纯、善良、热情的自然流露。城里长大的女孩子,到底不像乡下小姑娘那样扭扭捏捏!
她来我家,也是人之常情。好歹我们是同学,又同是校歌咏队的。一场特殊的运动突如其来,同学们毫无准备,甚至连道别都来不及,就一下子四散了。她趁走亲戚的机会,想必也很想见见我这位老同学吧。
虽然Z兰这次没见到我,但她绝不会想到:她的到来,就像寒冷风雪天里送来的一只大火炉,温暖了我们全家,也带给了我们难得的荣耀与喜悦。更让我们产生了一种虽不敢多想、却又禁不住一再想象的无限憧憬……
(待续)
2018年3月作,2025年9月12日修
☆ 赏析
文/王平
《故人踏雪来》以素朴语言勾勒特殊年代的人情暖意。通过家人转述与回忆交织,未见其人却尽显Z兰善良本色。风雪意象与火炉隐喻相映,将一次寻常探访升华为穿透寒冬的生命之光,在困顿岁月中照亮卑微生命的尊严与希望。

☆作者简介:
刘培廷: 档案记载生于1951年(实为1950年生),中共党员。原六安市农委所属植保站高级农艺师,于2011年退休,现居合肥。
1975年,毕业于六安农校植保专业,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1979至1980年,赴安徽农业大学专业进修,潜心深造。1986年2月,调入六安地区植保站,直至2011年10月荣休。
自1991年起,心怀不止步的信念,业余攻读法律——先取得电大毕业证书,又参加法学本科自学考试,并于全国律师资格证考试中奋力一搏,虽以三分之差未能圆梦,却未曾辜负奔赴理想的年年岁岁。
退休之后,为遣兴抒怀、活跃思维、偶尔提笔写些散淡文字,不拘工拙,惟愿自娱,亦以暖余生。
☆ 投稿须知:
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字画皆可投稿,来稿须为原创首发,且独家授权,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内容健康向上,力求宣传社会正能量,不得抄袭、涉黄涉暴,文责自负!投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及近期美照一张。 已选入本平台刊发作品(阅读量高、点赞量高、有打赏),百度可查!入选刊发作品不要求阅读量,但打赏不能为零,点赞不少于20人,留言不少于15条!不符合规定者,下次不再录用!若还需刊发,请先预付5~10元审稿费、制作费!
☆投稿群号:
QQ 619839125
QQ291207933
QQ1050917436
主编微信:15282989985(不投稿勿扰)
☆郑重承诺:
若符合以上规定者,所选入蓝月亮诗刊作品均推荐到都市头条红榜!你的作品将会被更多人阅读和欣赏!七天内打赏20元以下,作为支持平台经费所用。超出20元的,平台与作者按 3:7分成。热忱欢迎各界优秀的原创诗词者、文学爱好者、爱心人士入驻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