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回 刘志孝的“稻”路人生
作者:刘连成
1962年的初秋,刚从吉林省农业学校毕业的刘志孝,背着半旧的行李卷站在双辽农场的田埂上。风里裹着泥土的腥气,远处的稻田像片没熨平的绿布,他对着这片土地咧嘴一笑:“往后,咱就跟水稻较上劲了!”谁也没想到,这一较,就是六十多年。
刚到农场那会儿,刘志孝满脑子都是“让稻子长得更好”的念头。1963年开春,他抱着一卷塑料农膜在田里打转,农场的老荣军凑过来瞅热闹:“小刘,你这是要给稻苗盖‘塑料布’?这玩意儿能管用?”他不慌不忙,把农膜铺在育苗床里,边铺边解释:“这叫‘给稻苗穿外套’,保准苗儿长得壮!”结果那年,盖了“外套”的稻苗比别家早返青半个月,结的稻穗也沉实。双辽农场农膜育苗的空白,就这么被他用一卷塑料布填上了。
第二年推广化学药剂除草,又有人犯嘀咕:“撒点药就能除杂草?别把稻苗也药死了!”刘志孝没多说,扛着药桶选了块试验田,蹲在田里手把手教大家配药、喷洒,连“喷的时候要顺着风”这种细节都讲得明明白白。秋收时,试验田的水稻穗子压弯了秆,产量比往年翻了近一成,这下没人再质疑,化学除草的法子很快在全场推开,田埂上再没人蹲在地里拔草,都笑着说:“小刘这法子,省了力气还增产,靠谱!”
1976年,刘志孝被调到双辽县,走的时候农场的老伙计们送他到村口,他扒拉着怀里的水稻种子说:“放心,到了县里,咱还把好技术传出去!”那会儿双辽全县水稻播种面积不到200公顷,亩产不足500公斤,旱田改水田更是难住了不少农民。刘志孝揣着笔记本跑遍了全县的村屯,白天在田里测土壤、看水源,晚上在煤油灯下记数据,熬了半个月,终于琢磨出“两稀、两早”的高产栽培技术——稀播育苗、稀植插秧,早育苗、早插秧。
在东明乡七棵村,一位老农看着刚插下去的稀苗犯愁:“苗这么稀,能长满田吗?”刘志孝蹲在田埂上,抓了把土递过去:“咱这土保水,苗稀点才能长开,根扎得深,后期才抗倒伏。”他怕老农记不住,干脆住在村里,每天天不亮就到田里,教大家整地泡田、育苗插秧,连病虫害防治都亲自示范。有次赶上雨天,他披着塑料布在田里指导喷药,浑身淋得湿透,老农拉他进屋避雨,他却摆摆手:“趁雨前把药喷上,病虫害才少,稻子才能长好!”
1982年,双辽县办起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刘志孝成了第一任校长。他琢磨着:“光自己会不行,得让更多人懂技术。”于是在农广校开了水稻栽培培训班,还在电台、报纸上开讲座,一讲就是9期。他写的《水稻栽培旱育稀植技术手册》印了15000册,挨村挨户送到农民手里。有个村民不识字,刘志孝就坐在农家小院里,把手册上的内容念给他听,还画了简单的示意图:“你看,育苗的时候要这样做,插秧的时候株距要这么宽……”慢慢地,双辽有了第一代懂技术的水稻种植户,田埂上聊的不再是“今年雨水多不多”,而是“老刘说的‘两稀’咱得抓好”。
1984年,县委组建水稻办,刘志孝任副主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县委提出“以稻治涝、以稻治碱、以稻致富”,他带着团队跑遍沿河乡镇,哪里是低洼地,哪里有盐碱,都记在笔记本上。1985到1986年,他在七棵村建水稻大棚育苗基地,冬天天不亮就往基地跑,检查大棚的温度,春天育苗时,更是守在棚里,连饭都在棚边吃。有次大棚的塑料膜被风刮破了,他顶着寒风补了半宿,手冻得通红也没叫苦。那年,基地培育的秧苗分给农民,插下去后长势喜人,不少农民说:“老刘送来的苗,就是不一样!”
1986年,刘志孝主持的水稻工厂化育苗和机械插秧技术得了农业部一等奖,还拿了国家科委的技术进步二等奖。去北京领奖那天,他特意带了一小袋双辽的大米,逢人就说:“这是咱双辽种的稻子,味道老香了!”后来他又用“恶苗灵”浸种育苗,解决了恶苗病的难题,拿了省政府的推广奖;主持的“水稻千公顷创高产”项目,让双辽的水稻亩产稳稳超过500公斤。县政协副主席、专家协会会长……头衔越来越多,可农民们还是习惯叫他“老刘”,看见他往田里走,就远远地喊:“老刘来了!”那语气,像见了自家亲戚。
2006年退休后,刘志孝没闲着。2007年当上双辽市专家协会会长,又牵头搞起了水稻全程机械化试点,在柳条乡的田里,收割机轰隆隆地跑,他站在田埂上,看着金黄的稻子被收割、脱粒,笑得眼睛眯成了缝。有农民问他:“老刘,你都退休了,还这么忙干啥?”他摸着满头白发,乐呵呵地说:“咱这辈子跟稻子打交道,看着你们种好稻、多赚钱,比啥都强!”
吉林省农业学校百年校庆,刘志孝作为校友代表回去发言,讲的还是双辽的水稻、农民的田。校庆结束后,他又绕回双辽的村屯,走进农家小院。有老农拉着他的手问:“老刘,听说你退休了,还上我们这来干啥呀?”他坐在小院的石阶上,晒着太阳笑道:“还能来干啥?跟大家核计怎样种好地呗!”风里飘着远处稻田的清香,他的话像田埂上的阳光,暖乎乎的,听得人心里踏实。
从1962年到如今,刘志孝把一辈子都“种”在了双辽哈拉巴山下的稻田里。他没写过惊天动地的论文,却把技术的种子撒在了每一寸稻田;他没说过豪言壮语,却用一双手、一双脚,让双辽的水稻从200公顷长到30万亩,让“金沟绿优米”“稻鸭米”香飘关内。有人说他是“双辽水稻的活字典”,他却摆摆手:“我就是个种稻的,能让农民多收点粮,比啥都强。
如今,满头白发的刘志孝还常往田埂上跑,风一吹,稻浪翻滚,他的身影映在稻田里,像一株深深扎根的稻穗,踏实、坚定,守着这片他爱了一辈子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