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烟火处见真情:评《婆媳情》中的中国式家庭温度
张雪娟的《婆媳情》没有宏大叙事,仅以五十余载人生阅历为笔,将三十一年婆媳相处的日常铺陈开来,却道尽了中国式家庭关系中最微妙也最温暖的底色——婆媳关系从“戒备”到“共生”的蜕变,从来不是靠“忍”,而是靠烟火气里的体谅与真心。
文中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唯有细节动人。初次见面时婆婆“言下之意”的试探,结婚首日门上悬挂的扫帚,藏在油罐里半年却忘了取出的肉,还有婆婆拒绝装假牙后“我”改做软烂饭菜的迁就……这些细碎的片段,正是无数中国家庭的缩影:没有完美的婆媳,只有愿意为彼此让步的普通人。婆婆的“敲打”与“摆谱”是长辈的习惯,“我”的“不计较”与“等她先吃”是晚辈的通透,这种不追求“亲如母女”、却能彼此体谅的相处,恰是婆媳关系最真实的“中庸之道”。
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将婆媳关系困在“对立”的旧框架里,而是写出了时间带来的成长。从十八九岁怀揣热情的姑娘,到知天命之年能“换位思考”的儿媳,她的蜕变不仅是个人的成熟,更打破了“婆媳是天敌”的刻板印象——当婆婆把孙女带得会念《三字经》,当“我”记得婆婆用牙床吃饭的习惯,所谓“婆媳”早已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变成了“家人”的另一种称呼。
这篇文章最打动人的,或许正是它的“不完美”。没有刻意营造的和谐,也没有回避矛盾的粉饰,只是如实记录三十一年里的试探、感动、迁就与磨合。而这种“不完美”,恰恰印证了中国式家庭关系的核心:婆媳情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靠一餐一饭、一朝一夕“磨”出来的,靠“你为我藏一块肉,我为你改一口味”的真心换出来的。
在动辄将婆媳关系标签化、戏剧化的当下,《婆媳情》像一杯温茶,提醒我们:家庭里的温暖从不在轰轰烈烈的誓言里,而在那些愿意为对方“多想一点”的细碎里。这份历经三十一年沉淀的婆媳情,不仅是作者的人生感悟,更是对中国式家庭关系最朴素也最珍贵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