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深处的同窗情
文/刘培廷
第八章
从灵璧城关往北,经禅堂拐弯向东再走15公里,就达江苏省地界,顺行的公路是一条主干道。经禅堂由北向南流向的一条大河叫唐河。五十年代,唐河上就建起了一座木头大桥。到了“文革”,该桥显然已不适应载重汽车通行了。
1968年秋,禅堂唐河水泥拱形大桥开建。先建桥两端桥墩。桥墩先要下挖约10米深土方工程,我们当地民工就包干这个深挖桥墩土方工程的活儿。
就在桥墩土方挖至五米深左右,一天早晨上班,我们到工地工棚领拿挖土的鍬、铣、抬土筐工具。突然看到,住宿工棚里出来一个女青年。这人咋那么面熟呢?因为忙着干活儿,没有紧瞅确认。
到了下工往工棚交放工具,又和这位女青年打了个照面。我突然惊诧了,“这不是H云吗!”没错,就是城关的H云同学!她与我两年前见到的长相,除了稍胖点几乎没啥变化。
感觉H云显然也看到了我。她在学校本就少言寡语,加上她可能已是大桥某工程人员的家属,女性的矜持,她没有先开口说话。见她没开口,我也没吱声。
1966年夏初,我从禅堂汽车站准备乘车返校,偶然碰见了刚辍学的H云。这次我们俩都不约而同的相互热情打了招呼。没讲几句话,从灵璧开来的汽车到站了,她赶紧跑到驶来的汽车门口准备剪票上车东去,并忙着从身上掏出了五角钱,边递边对我说:“你去学校坐车用。”我咋能接女同学的钱呢,没要。
可她剪了票,挤上汽车后,等汽车开行时,又把五角钱从车窗丢到了我的胸前。顿时,一股暖流涌入了我全身!……
刚下学来大桥工地干活,我本天天念叨同学、想见到同学,这个我本就欠了她一份情的女同学,怎么就不能主动一下先开口与H云打个招呼呢?!
可是,这次修建大桥的相遇,由于自卑心理作祟,我自始至终,都没主动对H云开口。最后,连看都不敢看她一眼了。
我一个农村苦娃,干桥墩土方工程,一天到晚,弄得灰头土脸,浑身上下象个泥人样,哪还有脸面再敢和城里来的姑娘讲话哦!……
五十多年了,H云这份沉甸甸的车票情一直让我惦念着。更感歉意的,建大桥相遇我不该不搭理她,至少我得要表达出对她给我车票钱的谢意。
H云善良纯朴、乐于助人金子般的同学情无法偿还回报,这份深情已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间!……
在那段徬徨、困惑、苦闷年代,第一个到我家里来的同学是Z启超。记得是1968年晚秋,我在三叔家的过道房拐角,用小“眼床”临时搭个睡铺。启超骑着一辆嶄新自行车,带着她的女朋友直接找到我家里来。这真让我大喜过望!
在学校,Z启超、L新华、M道忠我们四人多了一次重要活动——捉鱼。这让同学关系又增添了一份友情。
约在1966年秋,学校已无课上。在Z启超动意下,想带我们去护城河里捉鱼。大家觉得此事很有新意,四个人一合计就行动了。
启超准备好捉鱼用的铁锨、舀水用的柳编菝斗、水桶等,四个人带着工具,一起到了位于原灵初中校址的南护城河西段。护城河水几近干枯,水面仅3~4米宽。由启超统一指挥,在估计有鱼的河段,先打了道土埂将河水截断,又在十几米远再打道土埂截断水面。
我们用水桶、菝斗将截流段内的水轮番外舀,忙了近两个小时,终将土埂内河水舀干。渐渐地,鲫鱼、飱条、泥鳅等活蹦乱跳地裸露在河底泥水表面。
这次收获很大,捉到了大半桶十好几斤鱼,第一次尝到了劳有所获的喜悦。
启超家住灵城西关商业局家属区,父亲原是县商业局领导。此次启超有心来看我,给了我极大心灵慰藉。惨愧的是,那时我家也没啥吃的,不但没留他们吃饭,连口热水也没喝到就让他们走了。L新华也是干部家子弟。在校上学时,他多次邀我去县委大院他家玩。记得一次去他家,他骄傲地展示了他亲手组装起来、能收到短波电台的“七级”电子管收音机。如果不是“文革”,新华是最有希望成为国家工程科学出类拔萃人才的!
想到校园艰苦岁月,不能不提起与Y成君、Y树杰两位同学友谊。
1966年收获红薯季节。不知道我从谁家搞到一把镢头和一个粪箕,每到周末,就一个人带着镢头、背着粪箕,到校园护城河外农村收获过的红薯地耢红薯。每次都能耢到十好几斤带回学校。有了红薯,每天拿出两三斤,洗干净后拿到校食堂放蒸笼里蒸,作为中晚餐的主食。先是成君同学我们俩分享蒸熟的红薯。吃了一个多星期,不知道啥原因,成君不来吃了。后又与树杰俩分享。我与树杰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
直到串联回来后,包括成君、树杰,和一起赴京的J四胜、崇志等很多同学就再未见到了……
启超第二次来我家,是在1970左右。他已在供电局上班,来禅堂周围架高压电线顺道过来看我的。也是象第一次来我家一样,没在我家吃饭。
在人生低潮情感严重危机之际,能有同学来看我,象雪中送炭样带来了无限温暖。这段时期,来我家的第二位同学,却给我们全家留下了载入历史的美好记忆……
(待续)
2018年作,2025年9月10日修
☆作者简介:
刘培廷: 档案记载生于1951年(实为1950年生),中共党员。原六安市农委所属植保站高级农艺师,于2011年退休,现居合肥。
1975年,毕业于六安农校植保专业,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1979至1980年,赴安徽农业大学专业进修,潜心深造。1986年2月,调入六安地区植保站,直至2011年10月荣休。
自1991年起,心怀不止步的信念,业余攻读法律——先取得电大毕业证书,又参加法学本科自学考试,并于全国律师资格证考试中奋力一搏,虽以三分之差未能圆梦,却未曾辜负奔赴理想的年年岁岁。
退休之后,为遣兴抒怀、活跃思维、偶尔提笔写些散淡文字,不拘工拙,惟愿自娱,亦以暖余生。
☆ 投稿须知:
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字画皆可投稿,来稿须为原创首发,且独家授权,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内容健康向上,力求宣传社会正能量,不得抄袭、涉黄涉暴,文责自负!投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及近期美照一张。 已选入本平台刊发作品(阅读量高、点赞量高、有打赏),百度可查!入选刊发作品不要求阅读量,但打赏不能为零,点赞不少于20人,留言不少于15条!不符合规定者,下次不再录用!若还需刊发,请先预付5~10元审稿费、制作费!
☆投稿群号:
QQ 619839125
QQ291207933
QQ1050917436
主编微信:15282989985(不投稿勿扰)
☆郑重承诺:
若符合以上规定者,所选入蓝月亮诗刊作品均推荐到都市头条红榜!你的作品将会被更多人阅读和欣赏!七天内打赏20元以下,作为支持平台经费所用。超出20元的,平台与作者按 3:7分成。热忱欢迎各界优秀的原创诗词者、文学爱好者、爱心人士入驻本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