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霓裳中序第一】
赞湘西抗日
湖南/枫柳
湘西本旺轶,万众农耕多乐职,山野沃无损失。雪峰地脉兴,农家安逸。从无祸隙,寿佛曾经断言毕。天离乱,不忧本地,万事独平吉。
寥寂。日军临壁。动酷乱人民弃斥。湘西生大浪迹。扫荡隆回,寨①下兵戟。芷江熬战役。送日寇声声劈雳。伤心极,诸多英烈;勇以血躯殈。
——————
〖注〗①中国军队在司门前西山寨与日军打仗。
词释:
这首《霓裳中序第一·赞湘西抗日》是一首以湘西抗战为主题的词作,通过今昔对比与战场描写,歌颂了湘西军民的抗日壮举与英烈精神,具体解析如下:
上阕:战前湘西的安宁与预言
“湘西本旺轶,万众农耕多乐职,山野沃无损失”
开篇描绘湘西原本繁荣安定的景象:民众以农耕为业,安居乐业,山川田野肥沃丰饶,未有灾祸损失。
“雪峰地脉兴,农家安逸。从无祸隙,寿佛曾经断言毕”
雪峰山脉(湘西重要地理标志)孕育生机,农家生活安宁,素来无战乱纷扰。传说中“寿佛爷爷”(可能指当地信仰中的护佑神灵)曾预言此地将平安无虞。
“天离乱,不忧本地,万事独平吉”
即便天下陷入战乱,人们也曾相信湘西能独善其身,维持太平。此处以战前的“平吉”反衬后文战火突至的冲击,形成强烈对比。
下阕:日军入侵与湘西抗战
“寥寂。日军临壁。动酷乱人民弃斥”
“寥寂”突转,写日军逼近(“临壁”即兵临城下),打破宁静,烧杀劫掠(“酷乱”),迫使百姓流离失所(“弃斥”)。
“湘西生大浪迹。扫荡隆回,寨下兵戟”
湘西从此陷入战火(“大浪迹”喻动荡)。日军在隆回(今湖南邵阳隆回县司门前,古时称隆回司,湘西会战重要战场)等地扫荡,西山寨(注①提及“司门前西山寨”)成为激战之地,“兵戟”代指激烈战斗。
“芷江熬战役。送日寇声声劈雳”
点出“芷江战役”(即湘西会战,1945年中国军队在芷江周边重创日军的关键战役),中国军队奋勇抗击,“声声劈雳”既指炮火轰鸣,也喻军民痛击日寇的决心与气势。
“伤心极,诸多英烈;勇以血躯殈”
结句情感推向高潮:痛惜无数英烈为保卫家园,以血肉之躯(“殈”指捐躯)与敌血战,展现出湘西军民不畏强暴、牺牲救国的悲壮精神。
主旨与背景
词作聚焦1945年湘西会战(又称“芷江保卫战”),这是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军队对日军的最后一次大规模会战,最终以中方胜利告终。全词通过战前安宁与战时惨烈的对比,既控诉了日军侵略的暴行,更歌颂了湘西军民同仇敌忾、英烈殉国的壮举,字里行间饱含对故土的热爱与对先烈的缅怀。注①“中国军队在司门前西山寨与日军激战”,正是下阕“寨下兵戟”的具体历史场景印证,增强了词作的纪实性与感染力。
整体风格沉郁悲壮,以古典词牌承载现代战争记忆,兼具文学性与历史厚重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