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一位学生的微信
——荷塘
教师节的早晨,手机屏上跃出一条微信:“您是我最尊敬的老师,记得我在高三时您对我很关注,让我从自卑变成自信。”寥寥数语,却使我久久凝望窗外,恍见时光倒流,那个总是低着头的少年身影又浮现眼前。
记得他初入高三时,宛如墙隅微尘,沉默寡言,目光常躲避着他人的注视。课堂上提问,他即使知道答案,声音也细若蚊蝇,仿佛生怕惊动了空气。那时的他,像是被一层无形的茧紧紧包裹着。我始而留意,不过是师者的本能——讲台之下,众生平等,而怯懦者尤需一缕目光的照拂。于是我常在巡视时在他桌边稍作停留,批改作业时多写几句鼓励,偶尔找他谈谈与课业无关的闲天。这些细微之举,在我不过是教学生涯中惯常的碎片,犹如春风过隙,未曾设想能留下何等深刻的痕迹。
而今这短短数言,却如一面澄澈的镜,照见了教育中最为隐秘而珍贵的真相:教师所播撒的种子,往往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静默地生长。我们习惯于衡量即时的成效——分数、名次、即时的反馈,却忽略了心灵工程的漫长与潜伏。那个少年将我无心的关注化作了自信的薪火,在无数个苦读的深夜里默默燃烧,最终照亮了他的前路。这微信不是感谢,更是一种启示:教育的影响从不囿于教室的四壁,它穿梭时光,在某个未来的瞬间,完成其最后的闭环。
这则微信更让我悟得,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在先实有深意。知识固然可授,试卷亦可批改,然若未能触及心灵,一切终流于表面。真正的教育,是心与心的低语,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那位学生所铭记的,并非某道题的具体解法,而是被看见、被认可、被赋予勇气的瞬间。这种心灵的回响远胜于任何分数带来的短暂欢愉,它在岁月长河中荡漾开去,形成连绵不绝的波纹。
窗外秋风微凉,我捧着这则微信,仿佛捧着一颗跳动的心。为师者的幸福,大抵如此——不是节日的礼赞,而是在平凡岁月中忽然得知,自己曾成为另一个生命中的小小光芒。这光芒或许微弱,却足以驱散少年心中的迷雾,引领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而这条微信,何尝不是学生赠与我的最好礼物?它让我深信:每份真诚的付出,都不会失落于时间荒野,它终将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以一种温暖的方式,重返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