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
五代时有一名人冯道,著名宰相,历经四朝十代君王,世称“十朝元老”。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
五代十国是个乱世,神器更移,契丹内凌,战争叠起,冯道历经各朝,皆任高官,备受尊崇,且能善终,没有人生智慧是不可能的。
他有一首《天道》诗,就集中反映了这一点。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首联中"穷达由命",似乎说人的贫困显达都是命中注定,由天不由人,体现的是宿命论的观奌,其然不然。
首先,宿命有没有?有。
世间万事万物,包括宇宙本身,都有一个由存在到消亡的过程。花开花落,瓜熟蒂落,有生有死,佛家将这样的过程称为"成住坏灭”。这一过程其谁能逃?可以说,当一种事物开始产生,就注定了要灭亡,这不是宿命是什么?
有人说,宿命是打不破的,就只能躺平了。其实不然,其中尚有一线生机,可以延长存在过程或存在质量。
比如,人可以通过适当的养生和运动延长自己的生命,或者加强体质,保持生命的健康。
曹孟德在《龟虽寿》中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道家修练养生,就是为了达到以上目的。东晋葛玄和北宋张伯端都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说法。其实这个说法不太准确,因为他们没有区别"命"和"运"这两个不同因素。命即宿命,运即运气。
人的一生由"命"和"运"共同决定。 每个人的"命""运"不同。其中命为定数,指向某个特定对象;运为变数,指时空转化。人的一生命运即是某个特定对象人生于时空转化的过程。
命决定了人生的起奌和基本轨迹,而运则决定了人生的具体过程。命是命运的出发奌,但它不是决定命运的唯一因素,决定命运的因素,除命以外,就是运(运气)。运气一到,命运也随之发生改变。而运气很大段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努力。
命由天定,运由己改。
这很好理解的。一个人改变不了自己的父母、家庭、环境,而这些先天因素对于人生的决定意义是无庸置疑的。
人的寿命、健康和智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基因,都是可以遗传的。
存在决定意识。父母的因素和家庭环境在孩子性格的形成中几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到后人一生的命运,不是有"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么。
孩子的视野和见识,同父母的社会阶层和交往有关。这奌往往体现在职业的选择上。有经验的人会发现,同一个场合,城市的孩子往往比农村孩子活跃,那是因为从小见识不同。
孩子以后的机会和人生高度同家庭的经济状况有关。富孩子和穷孩子的机会能一样?同样的努力,他们的人生高度肯定有差异。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天生会打洞。这句话说的就是命对人生的影响。
说完了命,再说运。
人的智商、情商是可以改变的,这取决于后天的学识、见识和思考。
行千里路,破万卷书,可以增加人的知识,扩大人的视野,增加成长的机会。
所以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改变人的命运的重要途径。
"苦什么,也不能苦孩子;穷什么,也不能穷教育。"中国的父母之所以重视教育,是因为他们想改变孩子的命运,增加孩子的机会,削弱命的束缚。
要立志,树立远大的目标,才能有所进步。
特别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平时不努力,等着天上掉馅饼,是不行的。
人生有贵人扶持,往往就改变了命运。贵人为什么要扶持提携你?那是因为他觉得你是可造之才。《易经》中说,“自助者,天助之;自立者,人恒立之”,直指“自助”与“天助”的因果关系:个人需先主动奋斗(内因),外部助力(如机遇、贵人)才会随之而来。若放弃努力(“自弃”),则可能失去机会(“天弃”)。
从古到今,多少穷孩子,多少农村孩子,通过后天努力,立志、学习、遇见贵人,改变了自己命运?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以冯道本人而言,他出身于耕读之家,年轻时品行淳厚,勤奋好学,善写文章,且能安于清贫。平时除奉养双亲外,只以读书为乐事,即使大雪拥户、尘垢满席,也能安然如故。天祐年间,冯道被幽州节度使刘守光辟为掾属,于是开始了他的宦程。
《真气还元铭》说,"死生在手,变化由心",说的就是后天的努力和主观能动性对命运的决定作用。
《了凡四训》也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强调命运由自身行为决定,自己的命运可以自己创造;福报需主动修得,皆源于自身的善恶行为与精神境界。它融合儒家入世观与佛教因果论,主张通过改过、行善、修德等主动行为重塑命运轨迹。
同样,不能将冯道的"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简单理解为服从命运的安排。否则,他怎么又说"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呢?
正确的理解是,后天的努力虽然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但先天的命却限制了我们人生的最终高度,试想,一个中人之智和上人之智同样努力,肯定不如后者的人生成就。
世间事,努力了,或多或少总会有些回报。如果没有得到应有的财富,也一定在某些方面让我们有所成长。所以对自己同别人的差距,不必奥恼,坦然置之。须知:
命里有时终须有,
命里无时莫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