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以“舰”为基,以“歌”为魂,海珠区探索
“老城市新活力”文旅新路径
2025年9月9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创意茶话会在广州市海珠区桃源农庄举行。本次茶话会由广州退役军人海剑艺术团组织发起,邀请了黄启光、方兆宝、蔡志华、沈安、江珍(女)等多位来自文化、艺术、退役军人、自然资源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实务工作者。与会嘉宾在轻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共同谋划如何为海珠区的"老城市新活力"注入强劲动能。会议最终凝聚共识,提出了一个"虚实结合、远近呼应"的创新型项目构想——以退役军舰改造为文旅综合体为近期抓手,同时培育以冼夫人、冼星海为核心人物的 "两海"文化IP ,双轮驱动,打造海珠文旅新名片。
一、“一体”:退役军舰变身,打造沉浸式国防教育文旅新标杆
茶话会上,一个令人兴奋的近期构想成为焦点:利用退役军舰,打造一个集国防教育、特色旅游、军旅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文旅综合体。
退役军人、省自然资源厅退休干部方兆宝博士介绍,项目初步规划将最大程度保留舰艇原貌,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住水兵舱、吃水兵餐”的真实海军生活;借助VR/AR等前沿科技,生动重现重大海战历史场景;并配套建设水兵俱乐部,将其打造为军旅文艺展演与红色文化传播的核心空间。此外,项目还将与中小学研学实践、康养体验项目及文创产品开发深度融合,拓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文旅服务功能。
“我们希望这不是一个冰冷的展览品,而是一个能玩、能学、能感受的有温度、有故事的平台。”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原副巡视员、华南城市研究会高级顾问蔡志华表示,“该项目旨在快速落地,成为一个可感可知、能吸引流量、产生示范效应的标杆项目,并计划邀请退役军人参与运营,保证其专业性与真实性。”
二、“一翼”:“两海”歌剧IP,塑造海珠文化深度与新高度
在讨论近期项目的同时,与会嘉宾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黄启光将目光投向更深远的文化内涵塑造。他认为,海珠区因水得名,更应做好“海”的文章。由此,打造以“冼夫人”和“冼星海”两位历史与艺术巨匠为核心的 “两海”文化IP 构想应运而生。
新闻媒体领域高级编辑沈安介绍,冼夫人作为“岭南圣母”,象征着和平、团结与开拓,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历史注脚;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及其不朽之作《黄河大合唱》,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抗争、奋进与艺术巅峰。这一柔一刚、一古一今的“双星”组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完整图谱。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长期计划是以这两位人物为题材,创作《冼夫人》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等高水准歌剧作品,并以此为核心延伸至交响乐、舞蹈诗剧、影视作品及国际艺术节,旨在将“海珠”从地理概念升华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乃至国际传播力的文化符号。
三、协同赋能:军事体验引流,“两海”文化铸魂
茶话会强调,“军舰文旅”与“两海文化”并非孤立项目,而应强效联动,相互赋能。设想中,在军舰文旅项目内可设置“两海”文化的小型展览或剧目快闪,让游客在体验军旅豪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海珠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两海”歌剧的创排与演出,又能极大提升区域文化的品位和格调,为军事旅游项目注入灵魂。
与会嘉宾们认为,这种“近期可感知的亮点”与“长期可沉淀的文化”相结合的模式,既能快速产生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为城市发展积累深厚的文化资本,是探索“老城市新活力”的一次极具创新性的思路突破。
据悉,下一步,广州退役军人海剑艺术团将与与会专家一道,将茶话会碰撞出的灵感火花系统梳理、深化提炼,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实施方案,并与有关部门一起组建专项工作团队,加快推进项目前期调研、论证与立项工作。与此同时,团队将持续积极对接社会各界,广泛争取资源支持与合作共建,确保项目扎实落地、高效推进。
此次行动不仅是推动海珠区文化繁荣与城市更新的重要举措,更是广州退役军人海剑艺术团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充分发挥银发人才优势的生动实践。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为海珠区“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努力探索文旅融合创新路径,为营造幸福美好生活、彰显老城市新活力持续贡献“银发力量”。
(文字:谦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