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阳诗词通讯 第174期
淄川诗词学会主编
2025年9月9日
本期编辑 蒲先和 侯发玉
本期内容提要
一 研讨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句中的雨字,有人认为读去声,有人认为读上声。说出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二 以花为题写一首七绝。要求:诗中要体现出化用古人(或名人)诗句的表现手法。
本期内容
1、岳崇刚
1.我认为“雨雪霏霏”中的雨,应是名词,读上声。雨加雪飘飘而下。“霏霏”形容下雪的景象。把“雨”当“下”是重复的,多余的。
2.七绝一首
莲
出水亭亭蜂蝶临,游宾偶有送关心。
只缘意在淤泥外,故引明君咏到今。
2、张春华
1.我认为“雨雪霏霏”中的雨,应是名词,读上声。因为“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应是对仗,上句“杨柳”两个字都是名词,下句“雨雪”两个字也应当都是名词。
2.七绝一首
咏莲花
阅尽群芳独爱莲,沐风映日绽红颜。
纵然根陷淤泥里,出水芙蓉净若仙。
3、杨升发
1、雨雪霏霏的“雨”,我认为在这里读上声(yǔ),作名词解。霏霏本身就是形容雨雪纷飞,这里就不要叫它“下”了,故此处为名而非动。
2、咏梅
雪落冰封神独昂,清魂玉骨韵深藏。
醉人林色满山白,更喜迎风一缕香。
4、侯发玉
1.我认为在这里读上声(yǔ),作名词‘雨和雪’解,更符合对仗修辞,这样“雨雪”和后面的“霏霏”与上句更自然工整。
现代教材多采用动词说,也有一定的依据,反映了《诗经》语言的多义性。
2.绝句
菊花(通韵)
东篱把酒暗香幽,独抱寒枝傲晚秋。
纵使繁霜凋百卉,黄金甲里见风流。
5、陈刚丽
1.我认为在这里读上声,作名词,霏霏已经有雨雪纷飞的意思了。“雨”作名词才能使“雨雪霏霏”与上句“杨柳依依”形成自然工整的对仗。
2.绝句
丝瓜(通韵)
绿叶阴浓藤蔓长,瓜熟俯首影中藏。
秋风渐起蜂蝶舞,满架黄花一院香。
6、赵玉琴
1.我同意前面几位老师的想法。也觉得“雨雪霏霏”中的雨,应是名词,读上声。 霏霏已经有雨雪纷飞的意思了。“雨”作名词才能使“雨雪霏霏”与上句“杨柳依依”形成自然工整的对仗。
2.绝句
秋季玉兰开(通韵)
院外玉兰今复开,芬芳馥郁蜜蜂来。
秋风吹得枝叶动,满树花香进陋宅。
我写的这首诗第三句是化用李白写的《白玉兰》里面的一句,原句是“东风吹得仙姿动”。因为秋天的玉兰花开的时候,已经有满树的绿叶,又开花,和春天先开花后长叶是不同的。所以改成“秋风吹得枝叶动,”秋风一吹,枝叶和花一起动,香味飘散进入室内。
7、孙丽娟
我认为:“雨雪霏霏”的“雨”字,在这里读上声,名词。其理由:“霏霏”本身就有下的意思,“雨”字如作为动词用岂不是意重了吗?再说“雨”字也没见有上去两读的说法。
梅雪争春
飘飘瑞雪涤轻尘,雪打梅花更有神。
梅雪争春枝上闹,闹声浮动一园春。
8、黄宽远
牵牛花(通韵)
绿叶青藤不用栽,缠旋方物向秋来。
夏风远去身心静,独喜清凉笑口开。
9、赵芳
1、雨雪霏霏的“雨”,我认为在这里读三声(yǔ),作名词用。霏霏本身就是形容雨打底子漫天飞雪,故此处应为名词。
2、莲(通韵)
身居泥淖有何悲,自抱清芬待露归。
纵使风来摇碧叶,芳魂依旧向云飞。
10、赵玉霞
1、“雨雪霏霏”的“雨”以前书上及授课教师都解释应读去声,动词,后来才认识到应读上声,名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为一对偶句,杨柳与雨雪对偶。杨、柳,雨、雪皆名词,杨柳即柳树,突出柳字;雨雪突出雪字,即柳枝(随风)轻轻摇动,雪花纷纷扬扬(满天)飞。
2、化用前人诗:
般河咏春
杨柳摇青草设毡, 一川碧水漾微涟。
暖阳催得春花放, 便引诗情到岸边。
——此诗最后一句化用刘禹锡《秋词》里的诗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1、李娜
第一题,我认为“雨”在此处应该是动词,读去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从字面意思看就是说的春天,那么“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说的就是下雪的时候冬天,这里用“雨”也是为了满足对仗要求。
菊
又是秋来霜露凉,枝凝寒翠菊初芳。
北风迎立抱香死,傲骨铮铮孤影长。
12、马宁
一、《采薇》“雨雪霏霏”的“雨”字,古今有两种读法:读 yù(去声,动词“下”):《诗经》中“雨”常作动词,如《小雅·十月之交》“雨我公田”,意思是“降在田里”。从训诂习惯来看,把“雨”读作动词,解释为“下雪纷纷”,符合《诗经》质朴的语言风格。
读 yǔ(上声,名词“雨”):《毛传》《朱熹集传》均释为“雨雪交加”,与“杨柳依依”在句法上更对称。读作名词,能突出环境的恶劣与对仗的工整。
我的想法:我更倾向读 yù,作动词理解。“下雪纷纷”更直接生动,也与戍卒归途的艰辛相呼应。当然,读 yǔ 也有道理,古人多取此义,所以两种读法并存,都可以接受。
二、花(通韵)
庭院花迟自晚开,东风几度送香来。
莫言人世芳菲尽,一瓣清心向绿苔。
化用了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
13、宋长灵
雨雪霏霏的"雨"在这里是名词,指从云层中降落的水滴,读上声。不作动词用读去声。下句雨雪霏霏对仗上句杨柳依依,雨、雪、杨、柳都是名词,但在本句组合使用偏重于雪和柳有了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
凌霄花(通韵)
藤罗依附绕墙栽,秋艳橘红仍盛开。
桃李不言春尚在,向阳笑对冷风来。
14、赵英妹
1.认为在这里雨雪作名词,‘’与上句“杨柳依依”的杨柳,很自然的对仗。
2.化用前人诗
雨天见凌霄花开(通韵)
未许春归花事了,涂抹新红上凌霄。
绵绵细雨生清静,秀挺柔枝自在飘。
此诗化用王淇 《暮春游小园》里的诗句;
涂抹新红上海棠、荼蘼开到花事了。
15、白相村
1、此中“雨”字,一读为yù,作动词,意为降落;一读为yǔ,作名词,意为雨水。然观此句意境,将“雨”解作动词,意为大雪纷纷降落,似更为贴切。
2、韭花
绿蚁新醅雪未消,青畦露重晚风摇。
寻常野韭寻常看,曾伴金盘白玉条。
首句化用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
16、杜凤琴
雨雪霏霏的“雨”字:作为动词使用时、读去声(四声),形容汉语在特定的文言条件下,指雨雪下的巨大;作为名词使用时,读上声(三声),形容雨在下时,属于自然现象。 故,在大自然生活中,雨,作为名词时读第三声(上声);在特定文言场景时读第四声(去声)。
“雨”在这里作动词用,读四声(去声)恰如其分,增加了情感的厚重。一个字读多音,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这是在我国古汉语中,文字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也是汉语文化的独特之所在。
17、蒲泉章
1.倾向于,"雨"在此处是动词。"雨"当读去声时,意为降下、落下。句中"雨雪霏霏,指"大雪纷纷落下,"雨"后接宾语"雪",符合动宾语法结构。若为名词为"雨水"则无法与"雪"搭配成合理语义。
2.菊花
未与群芳竞艳颜,凌霜独放自安闲。
此花开尽庭园寂,漫卷西风不见还。
化用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8、蒲先和
我不赞同读去声。理由有二:
一、“雨雪霏霏”虽然没说“下”,所表示的,就是下着“雨加雪”,所以才会“霏霏”,再强调“下”字,画蛇添足。
二、诗,多注意词语的对仗(或结构、或声调、或二者兼之),雨字只有作名词,雨雪,与杨柳都是并列结构,才对仗;如果“雨”字作动词,“雨雪”成了动宾结构,同并列的“杨柳”相对便失去了对称美。
所以我赞同“雨”作名词,读上声。
凌霄
好花岂独在孤标,绿叶红花分外娇。
送罢春莺送秋雁,东篱西苑伴清宵。
杏花
朝霞一片眏山隈,络绎游人破绿苔。
岩畔原无竹篱在,万千红杏出墙来。
综评:
一、《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句中的雨字,认为应该作名词,读上声的诗友占多数;认为应该作动词,读去声的少些。H结果可供参考。至于到底怎么读,我们无权作定论。
二、写花的七绝,都很好,值得称赞。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