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花·致恩师
文/斫竹
当晨光初染葡萄架时
西天的月轮尚未隐去
此时,我忽然发现
蓝色的牵牛花绽满了藤蔓
像星子遗落的幽蓝梦境
浮在白云的轻纱上
你从我的记忆深处走来
带着朝露的微凉
四十个春秋拂过眉睫
你仍是儿时怯怯的模样
太阳一出来你便卷起衣袖
如今的你,如何牵得动耕牛的缨绳?
微风轻轻掠过田埂
你眨着星辰般的眼眸
在草叶间藏起细碎的叮咛
你说我傻笑的时候
总爱拽着你淡蓝的衣角
在旷野里追逐迷藏
辗转了半生,我方才读懂
你这土名字里深藏的隐喻——
所有绽放的都在黎明前
所有牵引的都静默无声
当朝阳终于破云而出的时候
你轻轻合上芬芳的门扉
将春天留在醒来的世界
2025.9.10优家托屋
斫竹,江苏泗阳人,1973年生于成子湖边,心理咨询师。自幼喜爱文学,近有自传青春体25万字小说《青云梦》,尤喜以诗语记录吉光片羽生活。
静默的牵引者:读《牵牛花·致恩师》
文/羞花韵
晨光初染葡萄架,西天的月轮尚未隐去——在这昼夜交替的瞬间,蓝色的牵牛花悄然绽放。诗人斫竹以这样一幅宁静的画面,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记忆深处的大门。这首诗看似在写花,实则是在写人;看似在描绘晨景,实则是在回溯一段跨越四十年的师生情谊。
牵牛花是乡间最常见的花朵,它安静地生长在篱笆墙角,每日在晨曦中开放,在烈日下凋零。诗中的老师何尝不是如此?他如同这蓝色的花朵,在无人注目的角落里静静绽放,用自己的方式牵引着学生的成长。“所有绽放的都在黎明前/所有牵引的都静默无声”——这或许是对教师这个职业最诗意的诠释。他们总是在我们人生的黎明前绽放,用知识照亮前路,却从不喧哗;他们牵引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自己却留在原地,静默如初。
诗中最打动人的是那个特写镜头:“你从我的记忆深处走来/带着朝露的微凉/四十个春秋拂过眉睫/你仍是儿时怯怯的模样”。四十年光阴流逝,老师在学生记忆中依然是“儿时怯怯的模样”。时间在这里产生了奇妙的张力——外在的物理时间不断前行,而内心的情感时间却永远定格在那个美好的瞬间。这种时间感知的错位,恰恰凸显了记忆中情感的永恒性。
诗人对老师的怀念不是单向的抒情,而是双向的对话。诗中出现了老师的话语:“你说我傻笑的时候/总爱拽着你淡蓝的衣角/在旷野里追逐迷藏”。这些细节如此鲜活,仿佛昨日刚刚发生。老师的衣角是淡蓝色的,与牵牛花的颜色相呼应,这种色彩的对应不是巧合,而是诗人精心的安排。老师的形象就这样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最令人动容的是诗的结尾:“当朝阳终于破云而出的时候/你轻轻合上芬芳的门扉/将春天留在醒来的世界”。这里的“合上门扉”可以理解为老师退出学生的生活,也可以理解为老师生命的终结。但无论是哪种解读,老师都选择了在最辉煌的时刻悄然退场,将美好的世界留给已经成长起来的学生。这种牺牲与奉献,正是教师职业精神的精髓。
这首诗之所以感人,在于它写出了那种跨越时空的感念之情。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这样的“老师”——可能是课堂上的教师,也可能是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他们在我们最需要指引的时候出现,用静默的方式牵引我们成长,待我们能够独自前行时,又悄然退场。就像诗中的牵牛花,在黎明前绽放,在阳光普照时凋谢,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辗转半生,方读懂那个“土名字里深藏的隐喻”。诗人的感悟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心路历程?年少时,我们往往无法理解那些静默的关爱;只有经历过人生的磨砺后,才会明白那些看似平凡的付出背后,藏着怎样深沉的情感。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教师节来临之际,这首诗像一束蓝色的牵牛花,静静开在每个读者的心田。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曾经牵引我们成长的人,不要辜负他们留在世间的那个春天。
2025.9.10嗅香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