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璐,女,新华社高级编辑,《中国记者》原总编辑,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兼职教授,长期从事新闻专业期刊主编及新闻传播实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1987年进入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历任《中国记者》杂志社编辑、编辑部副主任、副总编辑兼编辑部主任、总编辑,多年致力于打造具有权威影响力的新闻专业期刊——《中国记者》。曾任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导师、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评委,现为西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多次担任中国新闻奖评委。
曾获评新华社“十佳编辑”,以及中直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新华社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女职工等荣誉称号。著有《融入理性——记者面临的挑战与选择》等书,并刊发有多篇新闻专业论文、文章。
废名(冯文炳)与陈寅恪虽分属不同但因学术志趣与精神契合,在20世纪中国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交集。以下从多个维度梳理关联:
**一、学术背景与精神共鸣1. 传统文化的坚守者
废名与陈寅恪均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废名以小说创作和禅宗研究闻名,其作品如《竹林的故事》等,以淡泊的笔触描绘乡土暗含对传统温情守望;陈寅恪则以史学巨擘身份,通过《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等著作,以“史家之绝唱”重构历史脉络,二人均体现了对文化根脉的尊重。
独立人格与批判精神
废名在抗战期间拒绝为日伪政权服务,隐居乡间著书立说;陈寅恪则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学术信条,拒绝政治干预,甚至在晚年双目失明后仍坚持口述著述。这种不媚时俗、坚守本心的态度,使二者在精神层面形成共鸣。
二、学术交集:陈寅恪对废名的关注
陈寅恪对废名小说的评价
陈寅恪虽以史学为主业,但对文学亦有深刻见解。他曾提及废名小说“以禅入诗,以诗入文”,认为其作品通过隐晦的象征手法,暗含对时代变迁的反思。例如,废名在《莫须有先生传》中以荒诞笔法解构现实,这种“以虚写实”的技巧与陈寅恪“以诗证史”的方法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术方法的潜在影响
陈寅恪倡导“以文证史”,通过文学作品还原历史场景;废名则在小说的叙事中融入地方志、佛经典故,形成“文史互证”的创作风格。尽管二者未直接合作,但陈寅恪对史料与文学关系的处理,或对废名产生间接启发。
三、时代语境下的思想对话
对“现代性”的反思
废名与陈寅恪均生长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剧烈时期。废名通过小说中的“桃花源”意象,表达对工业化冲击下乡土文明的挽歌;陈寅恪则在《论再生缘》中,借弹词女作家陈端生的命运,探讨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困境。二者均以不同方式回应了“传统如何安放”的时代命题。
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
废名在抗战期间撰写《谈新诗》,主张诗歌应承载民族精神;陈寅恪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中明确拒绝为政治服务,坚持学术纯粹性。这种“以文载道”与“以史明志”的双重路径,体现了知识分子在危局中的文化自觉。
四、历史评价的差异与互补
废名的“边缘化”与陈寅恪的“经典化”
废名因语言晦涩、题材小众,长期被主流文坛忽视,直至80年代后其作品才被重新发掘;陈寅恪则因史学成就与人格魅力,始终占据学术史核心地位。二者一隐一显,却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图景。
方法论的互补性
陈寅恪的史学研究强调“预流”与“创新”,废名的文学创作则追求“返璞归真”。前者以理性重构历史,后者以感性守护传统,二者在学术路径上形成互补,共同丰富了现代中国对自身文化的认知。
结语: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废名与陈寅恪的关联,不仅在于学术领域的间接呼应,更在于他们对文化命脉的共同守护。在价值混乱的年代,二人以不同的方式践行了知识分子的使命:陈寅恪以史为鉴,为后世立下学术标杆;废名以文为舟,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开辟出一条精神通道。他们的存在,证明了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韧性,也为当代人提供了超越功利、回归本真的思想资源。
编者补记:功德无量!我出生地原匡山西2公里有个废弃的村落叫岳边,据说是岳飞家人最早在鄂东的居住地,岳边可能是1131年岳飞在双城驿和十里之间的石龙坡大败李成、张用后,李成败后从桃树岭逃往河南,为防止李成再犯南宋,岳家军驻守岳边因易守难攻故家属居此!另文天祥的弟弟文天祯的墓也在匡山西20多公里,鄂东文姓大部分都是文天祯的后代,据考证著名歌唱家彭🌷li🌷媛(8几年她在曹河演出前自称祖籍蕲州府广济县现武穴市人,明末清初其祖先从兴国军去了山东)而她祖先的在我出生地匡山的共祖彭振龙的妻子是文天祥的妹妹文天祯的姐妹[合十] 我前年也在庐山拜谒了陈寅恪教授夫妻墓 ,您修的废名墓园和陈的各有千秋都是名垂青史光照日月成为圣景[抱拳][强][合十][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