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红偃师、红肖村、红家族
——首任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李煦家族的革命传奇
肖村位于洛阳市偃师区大口之南的万安山下,曾辖中村、南后村、北后村、西寨、南寨等5个自然村,俗称“五肖村”,1961年西寨、南寨单设行政村。据清·乾隆《偃师县志》称,肖村当为萧氏宗族最早居住的地方,以萧姓命村,今简写为肖村。
肖村历史至少可追溯到东汉,南寨采石场当时为东汉皇陵重要采石场之一,东汉末年,肖村南寨附近为袁术和曹操对垒的古战场,当年的曹操城就在该村附近。南寨千年古刹“招福寺”出自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宋朝时期,宋仁宗皇帝赐老师陈绎的“帝字碑”(现存偃师商城博物馆)立在招福寺。肖村学校,百年名校,是偃师革命诞生的重要发源地。
肖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中共偃洛地委机关、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洛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偃洛区抗日民主政府、中共三南区委和三南区抗日民主政府、中共浮山区委和浮山区抗日民主政府等多个革命政权驻地,也是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首长驻地,1944.9一1945.9年豫西地委机关随地委书记徐子荣多次到过肖村南寨,时称肖村为“小延安”。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直至1932年前偃师虽无建立中共党组织,但1912年在偃师的第一次放足运动中,该村李赫臣、李煦的两个妹妹率先放足,成为全县较早放足的人,为进步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1927年,该村李兰谷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利用他的家族影响力,经常在肖村一带活动,五肖村形成以李兰谷、李煦家族为核心的革命力量,并发展了包括保长、保丁在内的多名党员和进步人士,逐步掌控了五肖村的联保政权。
1928年温健公在肖村学校宣讲革命理论、在五肖村的红色沃土中播下革命火种,1937年豫西特委领导刘道安、陈耳东、席国光、张英、何毅和南方局派的刘慧成、陈英、张琳,还有新四军派的张子俊、章建召、刘贵升等领导,都曾在肖村学校任教,从事地下党的活动,发展党员李马群、焦杰山、李文法、李文宣、李金安、曹子云等,肖村党组织和革命活动得到快速发展,1937年仅几百口人的五肖村就有90多名党员,占偃师全县党员总人数的12%,被誉为“小延安”。
1937年9月,该村组织成立了“妇女抗敌救国会”,妇救会办妇女识字班、教妇女学文化,宣传抗日救亡和妇女谋求解放的道理。1938年3月8日,妇救会首次在县城参加国际劳动妇女节大会,在全县影响很大;1938年5月,在抗大加入共产党的康定仁(巩义康店人),经组织安排任肖村地下党支部书记;纪希文,肖村学校党组织负责人,1938年协助县委在肖村地区发动青年、学生抗日救国。
1938年8月初,陈耳东调任中共洛阳地委书记。旧社会农村商店很少,群众买东西需要赶集上店,很不方便。陈耳东通过上级组织争取到一笔国际友人援助中国抗日经费,同时通过进步人士集资(其中李煦家族积极带头入股,并且资金数额较大!)和上级贷款形式,在肖村南寨开了个“消费合作社”,由地下党员焦杰三、李文宣、曹西宝等共同经营,肖村消费合作社是豫西地下党重要生命线,向抗日前线支援战略物资,传递重要情报,护送革命志士。
1944年5月,黄宇宙带领的冀鲁豫挺进纵队在该村南部一带活动,失败后,给肖村民间散留下了一部分枪支,这对后来装备抗日县政府的武装力量贡献很大!
1944年8月,肖村消费合作社地下交通员获取重要情报,得到日本鬼子要从偃师寇店的水泉据点出发,到大口马村报复和寻找失踪的日本人,要途经南寨。焦杰三、李文宣等核心地下党员埋伏在鬼子必经之路——南寨豹子梁山上伏击日本鬼子,其中李功银被日本鬼子的子弹射中胸膛,不幸壮烈牺牲,焦杰山、李文宣、焦庆祥、李金安四人负伤。此次伏击战严重打击了日本鬼子攻入偃师后,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率先打响了肖村根据地的抗日第一枪,展示了五肖村党群同仇敌忾、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决心,对偃师南部山区抗日具有示范意义。
1944年10月22日,豫西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大口宋村成立,其中肖村后村的李煦由皮定均司令亲请、出任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肖村南寨的李福生出任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的警卫队队长、南寨的李奇霞出任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司法科科长。
“红肖村”做为“红偃师”抗战先进典范,为豫西抗战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广为传唱的民谣,正是当年肖村抗战的真实写照。1944年10月23日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警卫队在南寨成立,仅有几百口人的五肖村就有100多名青壮年踊跃参军,1945年9月随皮定均部队南下走了100多名屡立战功的抗战英雄,全村的青壮年几乎全部参军上前线,父子相携、兄弟并肩奔赴战场的场景随处可见,真正做到了全民皆兵。战火纷飞中,村里家家皆有英烈忠魂,村妇救会和地方党员全力支援前线粮食和战略军需物资,全村赤心向党、星火燎原,担起豫西抗战之脊,“红肖村” 这一饱含红色记忆的名字,也由此诞生!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抗战精神、爱国精神和红色基因,教育和激励人民群众,让后世子孙永远铭记红色历史,缅怀老区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英雄们,整理发掘肖村抗战史料、英烈事迹,宣扬偃师革命先驱和五肖村革命源头——李煦家族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
一、革命先驱:李煦(1891—1952)

乳名星联,字广吾,1891年出生于偃师大口镇肖村北后村,自幼就读乡塾,博览群书,酷爱医学和种植,后考入河南法政学堂。兄弟3人,其兄李应联,字赫臣,毕业于河南法政学堂,早年参加同盟会,与张钫、杨勉斋结为金兰之交,1912年出任汝阳县县长。其弟李芳联,字兰谷,上大学期间就参加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1927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加入共产党。李煦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对革命的拥护与向往远在抗战前,出于民族义愤与救国热忱,李煦自觉接受并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带动全家投身其中。1944年9月八路军动员他出任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使用李煦这个名字:“意思是八路军来了,才使豫西有了光明,宛如东方升起了熙照朝日”。
李煦有一个值得自豪的进步家庭:李煦的两个小儿子李长庚和李少白在1937年前参加了共产党,李煦送他们到延安参加了八路军,后来都以身殉国成了革命烈士,牺牲时都是二十多岁,均属没有结婚、很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团级干部!李煦先生强忍悲痛、以泪洗面,此事一直隐瞒夫人黄龙至逝世。另外老大孩子李丙甲及妻子柴淑苖和老二孩子李丙辛全是地下党员,侄辈(李玉花和李玉白,李兰谷之子)孙辈(李德贤、李德卓)等放哨掩护,夫人黄龙带领全家妇女,为地下党的同志缝补浆洗、用细米白面做饭,而自家人躲在屋内吃黑面。大嫂肖俊(李赫臣夫人)1938—1939年两次执行任务:一次是张琳、周慎宜、刘惠成三女同志回延安,她护送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一次是肖村女青年李玉珍、李宾珠奔赴延安,她护送到“洛八办”。
1938年“抗敌救援委员会”成立,会址就在李煦家,接着成立了“读书会”、“妇救会”、“儿童团”,办起了“识字班”,抗日救亡活动蓬勃发展,以肖村为中心,延及四周。他们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党的抗日路线,学理论,学军事,重建破坏的党组织,吸收优秀分子入党,着手建立抗日武装。这一时期,以肖村南寨为中心,共发展党员三十余人,后成为抗日骨干。被发动起来的人民群众,抗日情绪高涨。妇女做军鞋支前、青年知识分子集会宣传,演街头剧,许多青年奔赴延安参加八路军(其中有三个农村姑娘:李玉珍、李宾珠、张克)。由于群众基础好,1944年皮徐支队一入偃师,便得到积极支持,单五肖村就买枪三百余支,偃师警卫(连)队中绝大多数都是肖村青年,乃至南下,肖村的青壮年几乎全部上前线,当时“红肖村”、“小延安”美誉中原。
当时,中共偃、巩、登中心县委书记刘道安同志曾多次来肖村指导工作,1939年县委书记陈耳东也住在肖村,同期先后来肖村工作的有“洛八办”的何毅、张英(军事教官)、彭雪枫,从永城派来的张子俊、章建召、刘贵升等,都由李煦安置食宿,提供费用。
1944年日寇进犯豫西,偃师沦陷,日军想请德高望重的李煦出面维持局面,遭到李煦断然,他请人画佛像一张,声称“吃素念佛,以善为本”。同年皮定均、徐子荣率抗日先遣支队挺进豫西,支队派柳林、武占魁同志来家,共商武装抗日、建立民主政权事宜。他手拈长须,慷慨地说:“中!共产党千里迢迢来救咱中原民众,我愿跟你们走!”,农历九月初五,支队首长会同偃师县委召集各阶层人士在大口翟湾开会,酝酿筹备成立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会上经过民主协商,一致推举李煦出任县长。
1944年10月22日,豫西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大口宋村成立,其中肖村后村的李煦由皮定均司令亲请,出任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在群众大会上,李煦庄严宣布施政纲领,会后张贴布告,散发传单,广泛宣传,大造声势。李煦号召大家跟着共产党、八路军打日寇,不久,李煦又动员其侄,收集民间枪支,发动青年参军。
新生的人民政权在与日、伪、顽的殊死较量中求生存、求发展,刀光剑影、烽火连年,这对几十年来居家耕读、温厚儒雅的李煦,不啻是严峻的考验。县政府刚成立半个月,日寇便纠集日伪三百余人向县政府驻地董村扫荡,后多次进犯,追剿不舍。迫于形势,政府机关先后辗转夹沟、佛光、扒头、管茅、孙坡、杨窑、山张、南寨,数次与敌人遭遇,李煦率机关工作人员,徒步奔走、转移。有一次,在由扒头向孙坡转移时,被日伪打散,李煦失去左右,扔掉棉衣,半夜奔往山张,和青年人一样经受了战火洗礼。
战事稍息,便放手开展工作,“倒地”、合理负担、减租减息,改造保甲机构、建立区一级民主政权、反霸除奸、扩大统一战线等。公务极其繁忙,经常吃不上饭,睡不成觉,李煦执行党的指示,勤政尽职,不遗余力,受到军政领导的很高评价。
执政期间,李煦积极组织群众开展防扫荡,建立区级政府,反霸除奸,扩大统一战线。最让皮定均司令和徐子荣政委感动的是,李煦大义灭亲、高风亮节,拿同村同门兄弟大汉奸李勉斋率先祭旗开刀,既震慑了周边为日本做事的汉奸走狗,又为李勉斋给日本带路围剿西管茅村而牺牲的抗日英雄胡亚卿及其他同志报了大仇,这在偃师南坡传为佳话。
1945年8月日寇投降,9月八路军皮徐抗日支队奉命撤离豫西,挥师南下。李煦也告别肖村,跟随部队南下,被编入教导团(干部队)五连。行军路上,李煦经历了生死考验,因为他年老体弱,部队领导为了照顾李煦,给他配了一匹马,但是他不骑,他把马让给妇女同志和伤病员,自己坚持徒步走到桐柏县。部队到达波皮河作短暂休整时,李煦由田生(解放后任焦作市市长)、李英二同志介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6月,因国民党大举进攻大别山,在湖北应山县同兴店一带,部队为加速前行,王树声司令亲自动员老弱病残人员主动复员,并脱下军装、换上百姓衣服、隐姓埋名、分散回乡。为躲避国民党搜捕,李煦化名张某,沿途乞讨步行回偃师老家,中途曾被国民党部队抓住,用枪托砸死后扔到沟里,但阎王爷念其功德无量而拒收。李煦苏醒过来,忍着伤痛往家方向逃亡,路上睡过牛棚、扒过火车,没路费时就给当地人放羊谋生,一路奔波逃亡、不堪辛苦,身染重病。1946年底终于逃到巩义回郭镇柴沟村(大儿媳柴淑苗的娘家),当时他已全身浮肿、头大脸圆、生命垂危,和原来模样判若两人,连当时住在姥姥家的亲孙女李德纯都认为他是个要饭的老乞丐!后来儿媳娘家确认他是李煦时,连忙收留并请老中医给他治病,但两个月后风声走漏,国民党政府欲来抓捕,为了李煦安全,柴家私下买通打更人,半夜偷偷逃出寨子,由柴淑苗的兄弟亲自护送,从偃师到四川广元县,找到正在搞建筑生意的弟弟李兰谷收留,直至1948年肖村解放后才重返老家。
李煦一生做人厚道仁义,医术高明,治好很多疑难杂症,自已家有中药店,对穷人不收分文,有些人病好后买一包点心来感谢。有次一个妇女用自己纺的棉线,织了一个钱搭送来感谢,后来才知道这是孙子的岳母,正是他的看病不要钱的善举促成了孙子的好姻缘。即使在1942-1943年闹大灾荒,李煦宁可全家关住门在家吃糠麸黑馍,也要供外来革命同志和乞讨的穷人吃白馍,李煦的个人品德贯穿一生,展现 “革命者 + 普通人” 的立体形象,其爱心、善心、亲民之心,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1950年国家首次发行公债,主要用于恢复国民经济和弥补财政,当时李煦刚从四川回到家乡肖村,他没粮没钱、更买不起国债,为了支持国家,就卖掉自己穿的皮衣买到了国债,虽然自己受冷受冻,但他感到欣慰和高兴,李煦家国为重,舍己为公的精神永远值得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李煦出席河南省人民代表会议,担任偃师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副主席、县土改委员会主任等职,李煦上任偃师县土改委员会主任时,以身作则、不徇私情,主动把自己家族划为地主成分,在佩服他铁面无私、公心可昭同时,也为以后自己家人及后代吃尽苦头,文革期间遭歧视、挨批斗,后代工作婚姻不顺等留下诸多麻烦!
1952年7月革命先驱李煦逝世,享寿61岁。
李煦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从爱国学子到抗日县长,从隐蔽战线支持者到共产党员,李煦以“信仰坚定、赤心向党、忠心耿耿” 的一生,诠释了革命先驱的担当,其家庭 “满门忠烈” 的事迹与个人 “公心可昭” 的品格,成为豫西革命史上的重要印记。
二、革命先驱李煦胞弟:李芳联

字兰谷(1900—1976),是仅次于1925年最早入党的山化张之朴之后的第二个偃师籍中共党员,他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建国后是建筑行业的知名权威专家。1926年—1927年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书期间,正是在北伐战争、工农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革命志士和国民党左派,就在腥风血雨的1927年,李兰谷在同济大学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活动,他的革命行动,得到了二哥李煦的全力支持。
大学毕业后,李兰谷遵从组织要求:地下工作要隐蔽身份,在活动中尽可能职业化,以公开身份作掩护。之后,李兰谷在沈阳与人合办建筑公司,有了较好的收入,于是他在沈阳的家就成为中共地下党的交通站,从上海、南京等地方来的地下党同志就吃住在这里,临走再带上盘缠,李兰谷的收入除了用于家庭生活外,另一部分便作为南来北往地下党同志活动经费,当时李兰谷的革命活动曾被注意,曾数次险遭被捕。
1936年李兰谷在南京军政部做技术人员,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毅然回河南偃师抗日救国、从事地下工作。他在肖村期间发展多名党员,保护输送干部赴延安,后转赴汉中成立建筑公司,公司在汉中修飞机场,在汉中、城固一带搞建筑,赚了钱就寄往延安。
1938年,李兰谷由南京返乡,取道汉口,按董必武、叶剑英指示,带回四位女同志:陈英、张琳(成仿吾夫人)、周慎宜、刘惠成,之后他又到“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联系,党组织委派纪西同志(即席国光,解放后曾任公安部副部长)来肖村,名义上是到后方避难、肖村完小任教,实际上是由纪西负责搞党的地下活动,食宿在二哥李煦家东院内。
1938年初至1939年5月,李兰谷公开身份为国民党偃师县第一区区长,暗地为中共做了一些工作,后不幸被国民党逮捕审讯,因受国民党胁迫,他过于顾及家庭成员生命安危,1943年自首。之后李兰谷专注于土木工程领域,在业内享用很高声望,他先后在汉中、广州、郑州等地设立私营建筑公司。解放后将正在经营红火的郑州公司主动无偿上缴国家,后改组成为河南省建筑总公司,党组织没有抛弃李兰谷,重用并任命李兰谷担任公司总经理,继续为新中国建设出力。解放初期,全国各地千疮百孔、百业待兴,李兰谷发挥专长、尽职尽责,承担了不少国内重大工程,为新中国土木工程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文革期间被“四人帮”划为“右派、叛徒”,下放回原籍肖村进行劳动改造,期间遭到多次游行批斗,1976年病逝于肖村,享寿76岁,1978年被组织正式平反、恢复名誉、补发工资。
回顾李兰谷同志其沉浮人生:青年时期,作为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高材生,他断然放弃很多锦秀前程的诸多选择,投笔从戎,毅然献身最危险、最容易掉脑袋的革命事业,常人很难做到,在其革命生涯过程中,也确实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1943年因受国民党胁迫,过于顾及家族成员生命安危,被迫自首,从人性和自保策略角度可以理解,但从党性原则上讲确实错误!好在他没有出卖同志、危害组织、更没充当日伪汉奸,说明其民族大义和气节尚存!尤其解放后把经营红火的郑州公司主动、无偿上缴国家,说明其早年参加革命的政治觉悟尚存!解放后被政府继续重用,这本身就是共产党政府非常明确的一种政治态度!担任河南省建筑公司总经理期间,他发挥专业擅长,为新中国土木工程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能把孩子培养成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国内权威的市政工程专家、水处理技术专家,总体评价是功大于过!文革结束、死后两年的1978年,被党组织正式平反、恢复名誉、补发工资,说明共产党没有抛弃李兰谷,也没有忘记他对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设的贡献,这对他人生评价绝对是一个正面肯定!虽然他生前犯过错误,但作为仅次于1925年最早入党的山化张之朴之后的第二个偃师籍中共党员,李兰谷为革命出力流汗的光辉历程部分,还是值得纪念缅怀的,对待历史我们要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功过分明!
三、革命先驱李煦胞兄:李应联
字赫臣(1881- 1921),毕业于河南法政学堂,早年参加同盟会,与张钫、杨勉斋结为金兰之交,1912年出任汝阳县县长,1921年病逝,终年40岁。期间李煦家族开始置地建房、兴办教育,1913年在肖村创办初级小学(后改名肖村学校,是偃师革命重要发源地),由其父亲李风藻先生亲自执教,当时李风藻是偃师南部知识非常渊博的私塾先生,也是肖村学校的首任校长。1928年温健公在肖村学校宣讲革命理论,在五肖村的红色沃土中播下革命火种,1937年豫西特委领导刘道安、陈耳东、席国光、南方局派的刘慧成、陈英、新四军派的张子俊、刘贵升等,都曾在肖村学校任教,期间生活费均由李煦家族资助,肖村党组织和革命活动得到快速发展,1937年仅几百口人的五肖村就有90多名党员,占偃师党员总人数的12%,被誉为“小延安”。
肖俊,李赫臣夫人、李煦的大嫂,当时是妇救会的会长,虽然出身大家闺秀,是传统型缠脚妇女,但作事风格完全是雷厉风行的农村老太太,当时交通极不方便,硬从肖村步行到洛阳,路上还要躲避国民党的哨岗和特务跟踪,冒着生命危险,两次执行任务:一次是张琳、周慎宜、刘惠成三女同志回延安,她护送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她们看到李赫臣夫人关心照顾如亲娘,三人相继认肖俊做了干女儿);另次是肖村女青年李玉珍、李宾珠奔赴延安,她护送到“洛八办”。
他有一个儿子叫李西白(1915.6.1—2001.7.20),也是1937年入党,和许昌地委书记赵天錫一个支部,河南省副省长赵文甫曾写信证明,1938年考上西北联大到学校上学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解放后在郑州铁路医院外科任外科主任,做手术很有名气,在医学界是著名的“一把刀”,2001年病逝。
儿媳张志超(1912.6.6—2017.6.5),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当时李西白、张志超、李长庚、李少白都参加了一二·九运动,运动后他们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1937年奔赴延安。1938年张志超到八路军洛阳办事处工作,直到1942年洛八办撤消,在赴延安途中因没搭上车而失掉关系,解放后1949年初曾联系到介绍人,正要解决工作与党员身份时,因介绍人病故而中断,后来一直在家相夫教子。
四、革命先驱李煦对族人及五肖村的影响
李煦家族三代数十几口人投身民主革命与民族革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满门忠烈”是全家投身革命的热血群像,其家族属典型的 “进步革命家庭”,亲属以不同角色为革命助力,形成 “前线冲锋 + 后方支援” 的立体力量:
1、兄弟辈(李赫臣、李煦、李兰谷)进步先驱引路,子女孙辈舍生忘死赴革命:长子李丙甲及妻子柴淑苖、次子李丙辛,均为地下党员,在隐蔽战线默默贡献力量;三子李长庚与四子李少白,1937 年前便加入中国共产党,李煦亲自送二人前往延安参加八路军。遗憾的是,兄弟二人后来均以身殉国,成为革命烈士 —— 牺牲时年仅二十多岁,尚未结婚,且都是极具培养前途的年轻团级干部。痛失爱子的李煦强忍悲痛,始终将此事隐瞒夫人黄龙,直至黄龙逝世。
李煦的姐姐李仃,偃师大口镇草庙村,她的三儿子李江楼1945年随皮徐支队南下,在解放战争中牺牲。
李煦的大妹妹李玉英,偃师大口镇,大儿子秦建生地下党员,解放初期任第六区的区长,后郑州省建公司,二儿子秦义生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秦义生的儿子秦敬敏在抗美授朝战斗中牺牲。
李煦的小妹妹李桂英,偃师大口镇经周村,大儿子张丙南(1921年一1948年),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共产党的组织,1947年在西安作地下工作,后被捕被国民党活埋,二儿子张丙仁也是解放放前参军入党,解放后在信阳陆军学校任教,1954年病故,部队报上级批准为烈士。大女儿张健1945年隨皮徐支队南下,解放后在苏州工作。
李煦的堂兄李土生和两个儿子李相坤和李相乾父子三人以身殉国,其中父亲李土生(1885-1944),1944年9月在伏牛山游击战中,英勇作战、壮烈牺牲;李相坤(1909-1945)任伊洛区工作队组长,1945年牺牲于洛阳专署;李相乾(1913一1945)任中共山西绛县县长,因地下工作需要改名李奇平,1945年8月,正在主持地下党秘密会议,开会的十几个重要的地下党员,被国民党抓捕、活埋在井里,集体牺牲,李相乾时任中共山西绛县县长;李土生的小儿子李向珍,在延安参军入党,1955年被共和国授誉上校军衔,后转业到哈尔滨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煦家族不出五服的孙子辈李书高(1930-1946)和李德钦(1912-1946),均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同时牺牲于江苏。
2、家属们后方支援守初心:夫人黄龙带领全家妇女承担后勤工作,为地下党同志缝补浆洗,并用细米白面为他们做饭,而自家亲人却躲在屋内吃黑面,尽显无私;侄辈李玉花、李玉白(李兰谷之子)及孙辈李德贤、李德卓,主动承担放哨掩护任务,为地下党活动保驾护航。
3、大嫂肖俊临危受命担使命:大嫂肖俊(李赫臣夫人)在 1938—1939 年两次执行重要护送任务,一是护送张琳、周慎宜、刘惠成三位女同志返回延安,一路护送至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二是护送肖村女青年李玉珍、李宾珠奔赴延安,将二人安全送达 “洛八办”(洛阳八路军办事处)。
李煦家族,出了十二个烈士、三个县长、三个团级及以上干部,满门忠烈、英雄报国!
李煦家族不仅是红偃师、红肖村的革命源头家庭、五肖村的骄傲,而且也是红偃师杰出的革命先驱和豫西革命史上璀璨耀眼的一颗明星!
4、正是在革命先驱李煦家族感召下,同宗同祖、根脉相连的五肖村,全民皆兵、赤心向党、星火燎原,担起豫西抗战之脊,涌现了大量可歌可泣的红色家庭、英雄人物和红色故事。
无论是随皮定均司令南下战场立功的军人(如1955年被共和国授予大尉及以上军衔的李文法、李金安、李金亮、李连重等,伞兵战斗英雄李丙交,师级干部李贵良、李金斗、李向珍、李金荣等、中央厅级干部李丙德、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分行行长李凌霄.....),还是留下来坚持斗争的地方党员(如抗日时期党史记载发展34名地下党员的老红军焦杰山、创建德高区抗日第三中队(兼指导员)和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偃师后勤部负责人李文宣、中共偃师县三南区委会书记李奇霞、浮山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李欣如、偃师县抗日警卫队长李福生……),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抗战胜利做出突出贡献,仅党史明确记载的革命烈士就有20多人,比较知名的如李马群(中村人,1946年被国民党在偃师县新城西北角坑杀)、新四军团级干部李长庚和李少白兄弟(李煦的两个小儿子)、李土生(李煦的堂兄)和他的两个儿子:伊洛区工作队组长李相坤(李煦堂侄,1945年牺牲)和山西绛县县长李奇平(李煦堂侄,1945.8牺牲于山西绛县)、李书高和李德钦兄弟(李煦家族不出五服的孙子辈,1946年同时牺牲于江苏)、八路军某部政委李四元(后村人,1947年被捕入狱,多方营救无效,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杀害,时年36岁)、宁死不屈的八路军钢铁战士杨双喜(南寨人,1945年壮烈牺牲)、营教导员李学诗(南寨人,1949年秦岭战役牺牲,年仅23岁)、烈士李凤池、李书德、李凤祥、李崇德、袁宗顺、李功银、刘振德、李书德、李五德、李龙兴、李太乐、李太升等......之所以“红肖村”是因为革命重要发源地的先辈们牺牲太多、流血太多而染红的肖村!正是因为有了“红肖村”的星星之火,红色革命从偃师燎原了整个豫西大地,“红偃师”、“红肖村”、“小延安”美誉远扬!
此文章目前是关于李煦家族历史上最详尽的第一手材料:综合了关于李煦的所有党史记载及公开报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由李煦孙女李德纯、曾孙女李喜果和李兰谷之子李圭白(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应联之孙李德厚 共同核实、回忆,并提供宝贵史料、包括口述,由抗战英雄及老革命后代南寨籍李韶辉和后村籍李兴国整理发掘,此宝贵的红色历史将是偃师区及五肖村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