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神探 名震桃林
——张英回忆录《走出大山》读后感
文||靳东锋
自我记事起,在灵宝这个豫西小县城,每逢一些大案、要案的侦破,或多或少地都能听到有关张英的名字。遗憾的是一直都无缘相见,竞至于今天,仍然不认识张英本人。所幸的是:前不久有幸见到新出版的张英同志著的自传《走出大山》,是我总算有了进一步了解的机会。
张英,是我市公安战线上的一位骁将,作为他本人并没有显赫的身世,其家世更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但其复杂、困愁坎坷的家境,凭着一颗赤诚的心,怀着对本职工作的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硬是一步步脚踏实地而又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赫赫战绩和至高无上的荣誉。
我以为做人要真实,评价一个人更要措辞准确,只有真实才能感人!因是作者真实撰写自己大半生的亲身经历,没有像小说家凭借写作技巧去塑造一个奇人形象,仅凭这一点,书中所涉及的一些事件、案例,就显得更为真实可信。由此,使人透过那些美丽的光环,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真实的张英,读来更为真切感人。也正如读者给张英的评价,用了一个“英”字一言以蔽之。读完全书,掩卷深思,自张英同志走出大山后,一步步走来,不正是体现了一个英气十足的张英吗?
七八十年代,在各方面侦察条件、设施还落后不健全的情况下,仅凭借一张电影票,一举破获了千里大案!凭的就是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凭的是慎密的思维逻辑的真实可靠。还有“火车上的自行车”,“高山上的匪徒”,整个侦破过程,无一不是体现了一个公安战士对工作的挚爱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的真实写照吗?
这篇文章的成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书中那段“中秋赋诗”,先生,妻子,学生的对诗,给了我更多的兴致。原因是:我也曾在自已的一篇文章中,当时也准备写这个故事,由于年令小记不周全,况且又时隔四十年之久久,使之个别文字错讹,恰巧通过本书作者的完整交待,是我多年的迷雾终于有了正确的认识,这就是我更加感激之至。
作者在书写自己大半生经历时,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些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给我们逐一还原出了往日一段段历史背景,真实地再现了那些在特定的环境中所发生的特定事实。如其说是一部自传,不啻说是一部豫西地区的史记。因为全书中通过历史的轨迹,贯穿了一系列发生和发展中的事件,而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又贯穿了历史的特定环境。也正是作者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使每一个事件发生因果,加上叙述层层递进,又迂回的交待,使人读后一目了然。同时也为全书增加了可读性,特别是再读某一事件的时候,常有一种急切感,读者急于想知道事件发生发展的冲动,虽然不像武侠小说类的叙事风格,但仍然扣人心弦,牵动着读者的心!
就像那篇《丧心病狂的轮奸大案》,读的过程中,使读者意识上逐步产生对犯罪嫌疑人的憎恶感!在作者强烈正义感的感召下,引导读者对犯罪嫌疑人的憎恶感,继而升华到正义感上来,这也是书之教义之所在。
读完全书掩卷之后,一个自强不息的热血青年,在坎坷而又悲情的经历中,凭借一颗赤诚的心,一步步成长为公安战线上的一个杰出英才,一个浩然正气,競競业业,慎始慎终的张英同志,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他的英雄胆略,不仅是我们灵宝公安战线上的骄傲,也是灵宝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公安战线上的骄傲!
当然,书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黄河沉尸之谜”,明显有些地方缺乏细节陈述,仅作交待而已。也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只要真相大白于天下就行,也属于写作详略手法裁剪,尽管如此,纵观全书仍暇不掩玉,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
记写于乙巳年九月八日午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