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长铭,德范永彰
作者/湛宣和
在时光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民教师,我的叔父,也是我的老师。他如同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虽岁月悄然流逝,他已驾鹤西去,但他留下的光辉事迹,宛如一首动人心弦的诗篇,在教育的天空中久久回响。
叔父的教育生涯,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那是一个难以精准忆起的年份,他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于县城的高中汲取智慧,并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因政审有“海外关系”,未能踏进大学殿堂。
1962 年,他踏上了神圣的教育岗位,起初,在几所小学的三尺讲台上,他如春风化雨,润泽幼苗三载。1965 年,命运的齿轮将他带到镇教育系统会计的岗位,之后又在 1982 年,镇教育组成立,他成为专干,就此开启了长达四十年的育人与管理征程,直至 2000 年光荣退休,回归故乡。
在教育的舞台上,叔父始终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不带丝毫私心。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他把青春与热血毫无保留地倾洒在这片教育的热土上。无论是站在讲台上,深耕语文、数学、体育等学科,还是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他都以实际行动深刻诠释着教育育人与财务管理为教育、为师生服务的内涵。
他因材施教,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用生动的案例启发学生,用耐心与爱心点燃孩子们的求知火焰。尤其关爱贫困家庭的学生,常自掏腰包为学校购置仪器,为孩子们购买文具,垫付学费。那些经他教导的学生,如同被春风拂过的花朵,至今仍铭记他的教诲,在各自的岗位上绽放光彩。
担任教务专干期间,他将为师生服务的理念融入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他深知学校财务是教育的生命线,大到校园规划,小到粉笔排刷的费用,皆亲力亲为。在物资匮乏、经济困难的年代,他精打细算,为学校捂紧钱袋子。他带领后勤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动员师生开垦学校空地、荒地,种植蔬菜,解决师生吃菜难题;修缮旧校具、旧桌凳,让资源循环利用。老师们常说,有湛老师在,后勤之事便无需操心,只管安心教书。
在那艰难困苦的三十五年教育专干生涯中,叔父肩负重任,坚守廉洁奉公、言慎细致的准则。面对复杂账目与繁琐报表,他总能细心完成,从未出过差错。更为可贵的是,三十五年间,他从未私用过一分公款,以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高尚品德,成为教育战线上的标兵,政府树立的楷模。
叔父为人亲切宽厚,对同事以诚相待,对晚辈关怀备至。校园里,常见他与年轻教师促膝谈心,分享教学经验;生活中,他主动替患病同事值班,帮学校采购物资,用点点滴滴的行动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一生生活俭朴,淡泊名利,始终秉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从不追求物质享受。家住在交通不便的陵前曹师西沟里,他和老伴年年肩背担挑,将成熟的庄稼运回家,又人拉手抓把种子肥料运到沟里播种。即便肩膀被压肿,脊梁被磨破,腰扭了,腿肿了,也从不叫苦喊累。
在儿女心中,叔父既是严厉的家长,更是人生的导师。他教会儿女明辨对错,做错事要有担当,接受惩罚。小时候不解,长大后才明白他的严中有爱。他将一生精力与心血,倾注在教育事业与子女培养上。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子女们功成名就,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
退休后的叔父,依旧心系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常常回到学校,与校领导促膝长谈,为乡镇建设、教育发展、财务管理等献计献策。他常说,教育是一辈子的事,只要能动,就想为学校和教育事业再做点事。这份对教育事业的痴情与热爱,令无数人为之感动。
2025 年,86 岁的叔父因病与世长辞。他的离去,是教育事业的巨大损失,人们心中满是难以割舍的悲痛。他的热情、他的教诲,仿佛仍历历在目。然而,斯人虽去,正气长存。他的精神如璀璨星辰,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他对教育的忠诚与热爱,教会我们一生忠诚于事业;他对学生的无私奉献,让我们懂得教师二字背后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他对工作的严谨认真,为我们树立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榜样;他一生管钱管账却不私用一分公款的高洁品行,以及对他人关怀帮助所蕴含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哲理,都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最为宝贵的财富。
叔父,您如一只不倦的春蚕,到死丝方尽;又如一支燃烧的蜡烛,成灰泪始干。您勤劳朴素、正直善良、无私奉献的一生,谱写了人民教师的光辉篇章。您虽已离去,但您的优良品质和教育理念,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的国土上,如熊熊烈火般传承不息。我们定以您为敬,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让您的教育精神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湛宣和,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人,1960年出生,高中毕业,1979年11月入伍,1984年元月复员,一直务农打工。2019年随儿子进城,现住西安市未央区龙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