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 默
文/路等学(兰州)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这句古训穿越千年尘埃,在信息如潮、喧嚣扰攘的今日,恰似一处可供心灵栖居的静谧港湾。它绝非劝人消极避世,而是启示我们在纷繁世相中,以“守默”为修行——主动节制言语、摒除外扰,于静默中守持本真,重建内在秩序。这份古老的处世智慧,恰是现代人抵御精神消耗、安顿自我的核心密钥。
一、哲学之维:守默是精神主体的庄严宣告
“守默”绝非语言的贫乏,而是精神对自我存在的主动确认,是一场向内深耕、向外防御的心灵建构。
1. 超越“他者”之镜:在存在主义视野中,无休止议论他人、评判世事,实则将自我置于“他者”的凝视之下——以他人的生活度量自身价值,以外界的标准裁定自己的选择。选择“守默”,乃是对“他人即地狱”困境的主动超越:拒绝参与口舌的定义游戏,挣脱对外部认同的依赖,重获自我定义的主权。这份静默并非退避,而是将注意力从“寻求外在认可”转向“内在自我确认”,完成从“被评判的客体”到“自觉主体”的蜕变。
2. 道家心斋的当代回响:庄子倡言“心斋”“坐忘”,旨在涤除外界纷扰,虚静内心,达至空明之境。“逢人不说人间事”,正是当代人践行“守默”的修为——藉由言语的审慎,推动思维过滤无关是非与虚妄杂念。此时的“无事人”,并非世间万事消弭,而是心灵破除执念后的澄明:不因他人是非而动心,不为无端琐事耗散精神,臻于“应物而不役于物”的通透。这份内心的清朗,恰是“守默”为精神世界铺就的底色。
二、生存之策:守默是数字时代的认知屏障
在信息超载、情绪易染的数字时代,“守默”已从个人修养升维,成为维护认知清明与心理稳态的关键生存策略。
1. 认知资本的精明投资:人之注意力是稀缺的“心理资源”。沉溺于议论是非、介入网络纷争,犹如将宝贵资本投入无益的投机——不仅无益于成长,反易被负面情绪与碎片信息裹挟,导致认知效能衰减。“守默”的实践,实为一种认知经济学:主动截断无关信息链,避免注意力耗散于无谓之争,将其聚焦于个人成长、深度思考与情感培育等价值领域,实现认知效率的最优配置。
2. 心理生态的积极防护:社交媒体构筑的“情绪场”中,片言可掀起连锁争议,琐事可煽动集体焦虑。“守默”,是为心灵筑起“防护之墙”:通过节制言语输出,反向净化信息输入——不传播流言,便减却被流言所伤之险;不参与无谓争论,则隔绝情绪感染之虞。此举绝非自我封闭,而是追求“有选择的开放”:纳有益之讯,拒纷扰之音,护佑内心世界的宁谧与纯净。
三、价值之核:守默是生命能量的向内凝聚
“守默”的深层价值,不在“不言”之形,而在通过言语节制,实现生命能量的向内汇聚,促成精神的沉淀与升华。
1. 心理能量的定向转化:根据心理能量守恒定律,耗费于议论是非、搬弄口舌之精力,必挤占用于自我提升与价值创造之能量。反之,“守默”规避无益消耗,使这份能量转而灌注于专业深耕的专注力、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滋养关系的真诚度。“守默”促使生命能量由“向外耗散”转为“向内建设”,成为自我进阶的根本动力。
2. 内在秩序的坚定锚定:当外界变幻莫测、价值标准多元混沌,内心尤需稳定之“锚”。“便是人间无事人”之智慧,正在以“守默”确立一套不随外界评价移易的“内在法则”——不因赞誉而膨胀,不因贬斥而沮丧,不为世相纷乱改易自身节奏。这份秩序,宛如深海潜航之器,任表面波涛汹涌,舱内始终恒稳;任外界喧嚣不止,内心自有定见,成为应对万变的“镇心之石”。
结语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此古训的当代意义,早已超越处世之术的层面,成为现代人“守默”修心的指引。它教导我们:于“言”与“默”的选择间,以静默守持自我;于信息洪流中,以静默维持清醒;于生命能量分配中,以静默积蓄力量。
真正的“守默”,从来不是无言的怯懦,而是清醒的抉择;不是与世隔绝,而是以更独立的姿态与世界相接。当我们学会在喧嚣中守持这份静默,便将发现:那颗不为外物所动的安定之心,那种专注自我的沉潜之力,正是精神世界至为珍贵的馈赠。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