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春华秋实谈人生》
唐增虎(山东)
窗台上的月季又开了,粉白的花瓣裹着嫩黄的蕊,风一吹就晃出细碎的光。这是今年第三波花期,可我总觉得,还是春天第一朵开得最莽撞——那时枝桠刚冒新绿,它就急着把花苞撑得鼓鼓的,像个攥着糖果不肯撒手的孩子,连晨露都兜不住它的热闹。
人何尝不是这样?二十来岁的年纪,总爱把“理想”挂在嘴边,像握着春天的花骨朵,觉得只要使劲往上长,就能开到云端去。记得刚毕业那年,我揣着简历跑遍半个城,面试时拍着胸脯说要“做出一番事业”,转头却在出租屋的台灯下,为改了七遍的方案掉眼泪。那时的“春”,是带着刺的:是挤地铁时被踩皱的衬衫,是加班到凌晨的泡面,是父母电话里“别太拼”的叮嘱,却被我当成“不够努力”的提醒。我们总以为春天就该一路狂奔,却忘了新抽的枝芽,也需要雨的滋养、风的磨砺,才能稳稳地扎根。
后来才慢慢懂,春天的“华”,从不是一路顺遂的绽放。楼下的老槐树,去年春天遭了虫蛀,枝桠枯了大半,我以为它活不成了。可到了初夏,枯枝旁竟冒出新叶,一点点把空缺补起来。秋天的时候,还结了串小小的槐米,藏在叶间,不惹眼,却踏实。原来人生的“春”,从来不是只有繁花似锦,那些看似停滞的日子,那些咬牙坚持的瞬间,都是在为后来的成长扎根。就像田里的庄稼,春天要经历破土的艰难,要耐住春雨的冲刷,才能在夏天拔节,在秋天结果。
转眼到了秋天,楼下的银杏黄了,一片片叶子像小扇子,飘落在地上,铺出一层金黄。我常蹲下来捡叶子,指尖触到叶脉的纹路,清晰又坚韧。这让我想起外婆种的南瓜,春天撒下种子,外婆每天去浇水、除草,看着瓜苗爬藤、开花。夏天的时候,小南瓜藏在叶下,慢慢长圆、变黄。到了秋天,外婆摘下南瓜,切开的时候,橙黄的瓜瓤里裹着饱满的籽,蒸一碗南瓜泥,甜得人心都暖了。外婆总说:“春天下多少功夫,秋天就有多少收成。”那时我不懂,直到自己也经历了些事才明白,秋天的“实”,从不是凭空来的。就像我们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吃过的苦,都会在某个时刻,变成属于自己的收获。
有一次去乡下,看到农民伯伯在田里收稻子。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收割机开过,谷粒簌簌落下,装了满满几袋。我问伯伯:“今年收成这么好,是不是春天天气特别好?”伯伯笑着说:“哪有年年都好的天?春天旱过,夏天涝过,好在我们及时浇了水、排了涝,稻子才没受太大影响。”原来,即便是看似顺理成章的收获,背后也藏着无数次的应对与坚持。人生也是这样,没有谁的“秋实”是一帆风顺的,那些遇到的挫折,那些走过的弯路,其实都是在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成长,如何在风雨中守住希望。
现在再看窗台上的月季,花期过了,花瓣落了,却留下小小的花萼,透着一股沉静的劲儿。我知道,等到来年春天,它还会再开花,或许会开得更艳,或许会遇到新的风雨,但它一定会再努力地绽放。就像我们的人生,有春天的热烈,也有秋天的沉静;有开花的喜悦,也有落叶的淡然。重要的是,在春天的时候,不辜负每一寸光阴,认真地生长;在秋天的时候,不遗憾每一份付出,坦然地收获。
春华秋实,从来不是简单的季节更迭,而是人生最朴素的道理:所有的成长,都需要时间的沉淀;所有的收获,都离不开曾经的耕耘。就像天上的月亮,有圆有缺,却始终在自己的轨道上,慢慢运行,静静发光。我们的人生,也该如此——在春天里向阳生长,在秋天里从容收获,不负时光,不负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