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试谈成珠饼家的新旧五仁月饼的风味
(梁卫国 报道)
月是故乡明。九月初的广州,虽巳过了白露节气,但热浪依旧翻涌。距离中秋还有不到一个月,羊城街头巷尾已弥漫起月饼的香气。
相传,月饼起源于元末,最初是起义军传递信息的信物,后来渐渐成为团圆与祝福的象征。在广州,中秋若无月饼,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而说到老广记忆中的中秋味道,成珠饼家的新旧五仁月饼,绝对是绕不开的经典。
走进加工场——热气与香气交织
近日笔者来到了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石岗路东方工业园区,迈进成珠糕点加工场的大门,一股混合着烤饼香、坚果香与糖浆甜的气息扑面而来。
案台上,浅黄色的饼皮被师傅们揉得细腻有弹性,馅料富有风味。烤箱“叮”的一声,金黄色的月饼被取出,一股月饼特殊的味道,香气四溢。
广东省非遗“小凤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薛锐明师傅正站在工作台前,一只手翻拌五仁馅料,一只手时不时提起,确认其干湿度——这是他几十年的习惯,用以确认馅料的干湿与咸甜的平衡。“纯手工做月饼,才能精准掌握馅料的口感。”薛师傅说,高峰期一天能做3000多个,但每一个都不能马虎。
一旁,女儿薛文婷正专注地给月饼刷上金黄的蛋液,动作利落。她笑说:“我从小就看着爸爸做饼长大,如今接过他的手艺,不只是重复,更是在传统里找新的可能。”
匠心传承——父女接力守味百年
成珠楼创立于1745年,是广州可考的最早饼家之一,2000年虽关闭门店,但镇店之宝“小凤饼”与五仁月饼的技艺被保留下来。
薛锐明,特二级点心师,自1978年入行,如今仍日日守在加工场;薛文婷,大学毕业后回到父亲身边,考取高级中点师,成为广州市非遗“小凤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父女俩不仅延续了古法工艺,还顺应时代调整配方、优化包装,并积极拓展电商与新媒体渠道,让百年味道走进更多家庭。
新旧五仁——同是匠心,各有风华
成珠饼家如今主打两款五仁月饼,都是店里的“王牌”。
传统五仁月饼(又叫旧五仁月饼)__精选核桃、杏仁、橄榄仁、瓜子仁、芝麻仁,佐以糖冬瓜、橘饼等传统食材。饼皮酥香,内馅丰厚,每一口都是岁月沉淀的果仁香,甜咸交织间,唤醒老广记忆深处的中秋温情。
创新五仁月饼(又叫新五仁月饼)__诞生于1990年改革开放时代,在传统配方上升级。选用更高品质的五种果仁,融入低糖工艺,减少甜腻感。口感更脆,层次更丰富,五种果仁在口中交织出复合香气,既有经典的底蕴,又有现代的清爽。
“杏仁比巴旦木更搭,橄榄仁是点睛之笔,哪怕涨价也坚持用。”薛文婷解释道。果仁有的要先炸,有的要烘焙,有的要水泡,每一步都严格遵循古法,只是糖油用量更克制,冰肉体积也缩小,让月饼更健康。
百年味道,传递团圆
每年农历七月至八月初,是成珠饼家最忙碌的时段。除了两款经典五仁月饼,店里还推出火腿五仁、素五仁。蛋王白莲蓉和陈皮红豆沙等,满足不同口味。每个价格从18至31元,丰俭由人。
值得一提的最近推出的陈皮红豆沙月饼,乃中秋佳节之美味,又是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红豆沙本身是传统中秋食品,加入新会陈皮,陈皮的香气和健脾作用和红豆沙结合,香甜。细腻的红豆沙甜而不腻,带着自然的豆香;陈皮的清香雅致味缓缓渗入,既解腻又健脾,既化解了甜腻,又添了几分回甘。绵密与丝滑在口中交织,口感层次丰富。每一口皆是自然的馈赠,富有品质感,甜而不腻,唇齿留香,回味悠长。它不仅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更是温暖人心的记忆,让人忍不住一再回味:承载着中秋团圆的温情,更以独特的风味,传递出生活的美好与诗意。
采访当天,只见70多岁的退役军人许先生一次买了10盒新旧五仁月饼和陈皮红豆沙月饼,准备寄给远方的亲人和战友。“吃着成珠的月饼,就像回到了年轻时在广州过中秋的日子。”许先生高兴地说。
成珠饼家的薛家父女用百年的手艺,守着老广的中秋味道。无论是传统五仁的醇厚,还是创新五仁的清爽,更有陈皮红豆沙的香溢,都在诉说着团圆与祝福。这个中秋,你不妨走进南华中路的成珠饼家,让百年匠心在舌尖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