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孜克里克石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是高昌石窟中现存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又称为“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45千米火焰山中段木头沟河谷西岸的悬崖上。在中国,素有“瓜果之乡”美誉的新疆吐鲁番不仅以甘甜可口的葡萄和别具一格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海内外的广大游客,同时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也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柏孜克里克石窟,共凿有洞窟83个,现存57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于南北朝后期,经历了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高昌回鹘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这里曾经是高昌王的王家寺院。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佛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在异教冲突中遭到毁坏。
古高昌区的石窟寺主要分布在柏孜克里克、吐峪沟、雅尔湖、奇康湖、胜金口、拜西哈尔等处,以前两处最具代表性。
吐鲁番在汉代时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王庭地,魏晋时为高昌郡,北魏太平真君三年(公元442年),河西地区十六国时期高昌北凉末代国君(444年~460年在位)的北凉王族沮渠安周(复姓“沮渠”)占领此地,不久被当时雄据漠北的柔然所灭,此后战乱不绝,直至金城榆中人瞿嘉建立瞿氏高昌国。
佛教何时传入吐鲁番地区尚无确切史料证明,但高昌国时期对佛教的笃信是无可置疑的,唐初玄奘法师取经路过这里时,曾受到高昌王瞿文泰的盛情款待,并竭力邀请玄奘法师留居此地弘扬佛法,玄奘法师为完成取经大任,力辞不就,以绝食相拒始得脱身。
唐代后期,西迁的一支回鹘人入居吐鲁番,建立西州回鹘政权,回鹘人对佛教的崇信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无论是地面寺院还是石窟造像在这一时期都有相当数量的发现。
高昌国(460年-640年),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的以汉人为主体居民的地方政权。历经阚氏高昌(460年-488年)、张氏高昌(488年-496年)、马氏高昌(497年-501年)及麴氏高昌(502年-640年)四个时期。
高昌国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地处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为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之一。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建筑工艺有三种,其一为主要有在崖壁内凿出;其二为在崖壁内凿出后加用土坯券砌;其三为完全使用土坯在崖前券砌。早期洞窟都是在崖壁内凿出的,后来只用于小型洞窟。这是由于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开凿出来的大型洞窟容易坍塌,产生了使用土坯砌加固的工艺,有的整窟券砌,也有利用生土壁仅在顶部加用土坯券砌形式的局部券砌。
完全使用土坯在崖前券砌最早出现于唐西州时期或稍晚,流行于高昌回鹘时期。遗址中出土的斗拱等许多木结构建筑物构件,经科学测定,确认为距今约1500年。这表明中原地区的木结构建筑工艺与当地传统的土建工艺在这里长期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洞窟前面也原有木结构建筑。
大部分洞窟正壁塑绘释迦说法像、涅槃像、释迦与多宝佛并坐像、阿弥陀像、观音像,个别绘弥勒、帝释问法与大黑天像。其中观音信仰表现的尤为突出,如第15、20窟是柏孜克里克仅有的两座中心殿堂窟,殿堂中心正壁绘制的就是大悲观音。
洞窟的两侧壁和甬道一般绘说法图、经变画、闻法与供养菩萨像、天王像等,尤以经变画最为丰富多彩。“经变画“特指依照佛教经文内容所创作绘画的壁画或卷画。凡是依据佛经绘制之画,皆可称为“变”。经变画,即经变,亦称变或变相。柏子克里克有佛本行经变(也称誓愿画)、西方净土变、法华经变、金光明经变、观音经变、文殊变、普贤变等。这些经变画中,最多的是“佛本行经变”,共有70余铺。画面中央是身躯高达2米左右的大型立佛,身披红色袈裟,头偏向一侧,手施各种印记,脚穿草鞋,踏于莲花上。佛像周围绘天部、金刚、菩萨、比丘、国王、童子等人物形象,有的还在佛上方的左右两侧绘城池、宫殿、寺院、塔庙等。每铺画表现一个故事,讲述释迦牟尼在无数劫中,发心供养过去诸佛,并以此因缘受诸佛决定记,最终修成佛道。如释迦在过去世时为云童子,在莲花城见到燃灯佛,以七茎莲花供养之,燃灯佛用神通力将面前的土地变为稀泥来考验云童子,云童子当即俯下身,解发布散于稀泥上,请佛践渡,燃灯佛感其志诚,授决定记给云童子,将来当得作佛。
窟顶多绘制千佛像,有些还有汉文与回鹘文榜题。此外,个别洞窟的窟顶绘装饰图案、说法图、经变画与曼陀罗(一种开花艳丽的茄科植物,全株个有毒)。
这些题材的绘画分布有一定规律,千佛像多出现在纵券顶窟,装饰图案多绘制在中心柱窟与中心殿堂窟的甬道顶部,而曼陀罗像则绘制在穹窿顶窟内。可能因为构图受画面形状限制的原因。
前壁多绘成排的供养人像,个别洞窟也有绘经变画的。有许多个洞窟保存了供养人像,这些供养人多穿回鹘服饰。
部分洞窟的地面绘有壁画,这类洞窟一般为穹窿顶窟和中心殿堂窟。此外,个别纵券顶窟亦绘有地画,被德国探险队盗割。地画以红色为底色,再勾勒出水波纹,水中绘戏水的二童子、水鸟、莲花、水草等。童子大部分为裸身,仅腰间裹红色抱肚,双手或打伞,或持花枝等物。
以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为代表的高昌石窟和新疆的龟兹石窟,与以敦煌石窟、云岗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原石窟,及印度最大的石窟遗址阿旃陀石窟齐名。可以说,高昌石窟是世界佛教石窟艺术的四个分支的代表之一。柏孜克里克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现存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是古代丝绸之路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中心。其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征,使它在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回鹘高昌时期创造的佛教文化,是研究回鹘佛教艺术的产生、形成、特点深远影响以及与现代新疆艺术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