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系茶亭中学前身,已逾百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美籍华人谭德静为恢复其祖父初创时的原名,曾捐资百万(美元)。年少时我在梅园就学,成年后又在梅园就职。昨日见“梅园”二字,突生灵感,吟七绝四首。

周海斌,湖南长沙人,生于1946年,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老年书协创研员。曾在《人民日报》《中华诗词》等刊物上发表作品700余件,参加全国诗联及书法大赛,百余次获奖。主编《情系奥运》《夕照明》等书,著有《艺海行舟》《雷锋颂》《周海斌诗联选》等。其诗词联赋及书法作品遍布湘江古镇群落和望城各大景区。浙江天目山禅源寺、厦门陈嘉庚公园、西藏贡戛长沙广场、成都九三学社、湖南郭亮烈士纪念园、湖南雷锋纪念馆、长沙黑麋峰森林公园、长沙铜官窑遗址公园等处,亦有其诗联、书法收藏和刻挂。
题梅园七绝四首
周海斌
(一)
尽道梅园享盛名,
百年人旺气恢宏。
兴乡立业千程路,
日有书声岁月更。
(二)
风雨沧桑画卷长,
农家汗滴土生芳。
油盐柴米炊难续,
不失童孙一卷香。
(三)
黉门立志竟成才,
为国为民花自开。
昔战倭奴彰大义,
先人血汗报春来。
(四)
百年学子万千千,
策马征途各路前。
每话家山惊巨变,
也曾相聚月常圆。
周海斌先生的《题梅园七绝四首》以“梅园”为抒情载体,将个人记忆、家国情怀与历史沧桑融为一体,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
1. 主题:历史传承与人文精神
四首绝句紧扣“梅园”百年变迁,形成递进式叙事:(1)写盛名:以“百年人旺”“日有书声”凸显梅园作为教育圣地的生机,暗含对文化传承的礼赞。(2)写艰辛:通过“农家汗滴”“炊难续”与“童孙一卷香”的对比,展现贫寒中坚守读书精神的坚韧。(3)写报国:由“黉门立志”到“战倭奴”,将个人成长与民族大义勾连,升华至家国情怀。(4)写聚散:以“学子万千”“家山巨变”收束,表达对时代发展的感慨与对故土的眷恋。(五)亮点:四首诗独立成章又浑然一体,从“园”到“人”再到“国”,格局渐次开阔。
2. 意象:朴素深远,虚实相生
(1)典型意象:“书声”“汗滴”“血汗”“月圆”等,既具象(如“一卷香”喻苦读)又抽象(如“报春来”喻希望),赋予梅园以人格化象征。(2)时空交织:百年历史(“画卷长”)与个人记忆(“曾相聚”)交错,增强历史厚重感。
3. 格律:严谨工稳,音韵流畅
(1)七绝平仄:四首均符合平水韵七绝格律,如(一)中“名(平)”“宏(平)”“更(平)”,押韵工整。(2)对仗与节奏:第三首“为国为民花自开”中双“为”字运用,形成音律回环;末句“先人血汗报春来”以“血汗”对“春来”,刚柔并济。
4. 情感:真挚深沉,时代共鸣(1)个人性:诗人以亲历者视角(“就学”“就职”)书写,使“梅园”成为情感容器,如(四)中“相聚月常圆”的温情。(2)时代性:诗中“战倭奴”“家山巨变”等句,将个人命运嵌入近代中国变迁,引发读者对教育、抗战、乡村发展的集体记忆。(3)此组七绝,以梅园为镜,映照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从寒窗苦读到匡时报国,再到见证时代巨变。诗风质朴而内蕴磅礴,既有“童孙一卷香”的细腻,亦有“昔战倭奴彰大义”的铿锵,堪称“以小见大”的怀旧佳作。

都市头条 北京头条 天津头条
上海头条 重庆头条 雄安头条
深圳头条 广州头条 东莞头条
佛山头条 湛江头条 茂名头条
惠州头条 江门头条 沈阳头条
抚顺头条 大连头条 锦州头条
鞍山头条 本溪头条 辽阳头条
海城头条 盘锦头条 福州头条
厦门头条 圃田头条 三明头条
泉州头条 漳州头条 南平头条
龙岩头条 成都头条 绵阳头条
杭州头条 宁波头条 温州头条
廊坊头条 嘉兴头条 台州头条
金华头条 丽水头条 舟山头条
济南头条 青岛头条 枣庄头条
合肥头条 长沙头条 株州头条
湘潭头条 岳阳头条 衡阳头条
邵阳头条 常德头条 益阳头条
娄底头条 永州头条 武汉头条
南昌头条 九江头条 赣州头条
吉安头条 上饶头条 萍乡头条
新余头条 鹰潭头条 宜春头条
抚州头条 南宁头条 昆明头条
太原头条 大同头条 长治头条
阳泉头条 晋中头条 晋城头条
成都头条 雅安头条 乐山头条
资阳头条 绵阳头条 南充头条
临汾头条 运城头条 吕梁头条
朔州头条 呼市头条 包头头条
京港澳台世界头条总社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