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山石窟,又称响堂寺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的石窟。
响堂山石窟最初开凿于北齐时代(公元550—577年)。以后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目前尚存的响堂山石窟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共有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所有石窟均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鼓山最优质的石岩中。由于石窟群在山腰,并且比较幽深,人们谈笑、击掌、拂袖、走动均能发出口宏亮的回声,故名“响堂”,传名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还遗存大量摩崖刻经,是北齐时期最重要的刻经地之一。北响堂第2窟中有天统四年(568年)至武平三年(公元572年),由晋昌郡开国公唐邕所写刻《维摩诘经》、《弥勒成佛经》、《孛经》、《胜□经》,还有《唐邕写经碑》记载刻经经过。该碑保存良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向来为中外文物、史学研究者所重视。
资料显示,北齐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个王朝。历史上的北齐王朝,是一个奇葩朝代,整个王朝28年经历了六位帝王,个个荒淫无度,被后世称为“禽兽王朝”。北齐时期,政治也是数得上的乱世。当时以邺(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为都城,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陪都。
鼓山地处“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即风月关),这里山清水秀,石质优良。崇尚佛教的北齐皇帝高洋便下令在此地开凿石窟,修筑行宫,兴建寺院,以便于他来往于晋阳和邺时避暑、游玩和礼佛。随时间推移,皇帝的行宫早已荡然无存,寺院也残破不堪,而凿在岩壁上的一座座佛龛雕像却保留了下来。
北齐以后,隋、唐、明各代共只有凿6个窟,而且规模都不大,雕刻装饰也比较简单,利用北齐洞窟内外岩壁 还开凿有不少造像龛。其中隋龛近50个,最早为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唐龛约300个,以武周时期居多。两处石窟均有附属建筑群。北响堂石窟下方的常乐寺遗址占地7000平方米,内有宋塔、经幢及宋至民国年间的石碑、造像。南响堂石窟附近有宋塔及楼阁、殿宇等。1986年在清理南响堂石窟外檐时,于第 2窟门外发现隋代的《滏山石窟之碑》,记述该窟始建及北周灭法等重大事件,是有关响堂山石窟营造史的重要发现。
响堂山石窟从形制上分为两类。一类为“中心方柱塔庙窟”(见图片)。但塔后壁上部与洞窟后的山体相连,下部形成低矮甬道,供礼佛时通行。窟内四壁凿佛龛,前壁正中为窟门,门上有明窗两个,明窗间有平浮雕大型“帝后礼佛图”或“阿弥陀净土变”(表现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相之图像),均以场面宏大,场景壮观为特点。
中心方柱塔庙的形制直接继承云冈石窟中心塔柱窟的形式,只是将云冈繁复、琐碎的三层或五层每层三面每面各凿一佛龛的楼阁屋檐形,简化为三面或一面,每面只开一佛龛的简捷、明快、大方的中心方柱的形式,从而体现出了北朝石窟中心柱窟由繁到简的发展趋势。
三壁三龛佛殿窟则分前廊后室,面阔为三间四柱,中间的明间正中开门,两边次间各开大龛,龛内雕踏山力士像。明间上部为印度式拱,次间额枋上为一斗三升拱。窟檐雕出仿木结构建筑形式的滴水、圆椽、筒瓦等。浮雕大型山花蕉叶覆盖窟顶,大蕉叶拥托覆钵丘(近似反扣的钵,原于印度古坟冢,形似半球形)丘上雕出象征塔刹的双层火焰宝珠。窟内平面方形。正面及左、右壁各开帷幕帐形龛,龛内雕一铺三尊、五尊、七尊像;窟顶浮雕莲花藻井及飞天伎乐,地面浮雕大莲花,莲花中间置博山炉(即博山香炉,又称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是中国汉、晋时期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窟门两侧刻大番卷草纹和连珠纹,上部刻飞天。这种窟的形制基本上因袭了北魏后期龙门山产生的三壁三龛窟形式。也有四壁设坛窟的,分方形平面平顶和方形平面覆斗顶两种,这种窟的主要特征是四壁设环坛,坛上圆雕造像。这种形制与三璧三龛属同一类,只前壁窟门两侧坛上雕力有士像。这种形式在北朝石窟中属于新样式。隋唐以后的龙门石窟才出现。
从东魏武定末年至北齐后主高纬时期,尽管时间较短(约20多年),佛教没有多大的发展变化,但毕竟属于改朝换代阶段,统治阶级为了表现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要改变前代遗风,反映到佛教造像上也毫不例外。响堂山作为北齐皇室开凿的大窟,更多的体现了这一点。这时期佛的造像,形体敦厚结实,表现出北齐民族的强健和豪迈,面稍丰满,高鼻长目。结跏趺或半结跏趺坐于园莲座上,衣纹疏宕,成不规则阶梯状布于全身,佛衣下摆铺于座面。声闻弟子与菩萨,均体态浑圆,衣式简洁明快,下身也与菩萨相似,有“曹衣出水”即衣稠叠而衣服紧窄的特点之风。身体比例上略显上长下短
响堂山北齐造像雕刻技法,一方面继承了北魏的风格,一方面又创造出新花样。北魏时期的造像多用直平刀法,衣纹表现为阶梯式,给人一种纯朴、粗犷而又生硬的感觉。响堂山在吸收这种技法的同时,又使用了圆刀法进行混合处理,尤其表现在衣纹转折处更为明显,使造像的服饰趋于圆润,富于真实感,在表现造像的肌体上则更多的使用了圆刀法,如北九南龛左菩萨,赤足,屈体,酥胸坦露,腹部隆起。坚细的石质加上艺匠们娴熟精湛的雕刻技法,使造像平添了无限的生命力,并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可以说,北齐艺匠在表现人物个性方面是很成功的。
除此之外,响堂山还出现了物象外减地浮雕,象现代人刻章中的“阳刻”,也叫凸浮雕。造型以外的那部分平面,就是减地中提到的地,通过削减这个平面,使得造型主体凸显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代表在北响堂第九窟内,环窟室壁脚一周,雕刻题材均为供养人和博山炉,物象内没有任何雕饰,其细部的表现应用彩绘完成。
此外,石窟雕刻与壁画彩绘相结合也成为响堂山的一种风格。
响堂山石窟在艺术和文化上的独特性和原创性是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诸多大型石窟无法比拟也无法取代的。因此在1961年,响堂山石窟与诸大石窟一起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学者范文澜、郭沫若等对响堂山石窟艺术均有很高的评价。鲁迅先生对响堂石窟艺术也多有偏爱,曾多次在北京琉璃厂购买响堂山石窟造像和刻经拓片精心收藏,并记录在他的日记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