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是唐末、宋初时期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
“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141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其中,国家级的有宝顶山、北山(含多宝塔)、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妙高山、舒成岩;市级有尖山子、千佛岩、峰山寺、圣水寺、陈家岩、普圣庙;还有区(县)级以板昌沟等为代表的61处。造像总计约5万余尊,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雕刻类别主要是高、浅浮雕,少数圆雕,极个别阴线刻。石窟造像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相齐名。
大足石窟,建于公元1179—1249年间,延续时间近大半个世纪。这个时期是我国南宋时期。因位于重庆市大足区而得名。大足区原为大足县。唐朝乾元元年正式建县,《中国地名词典》四川卷“大足县”条:“以境内濑溪河古称大足川,含有大丰大足之意,故名。” 所以,与佛像“大脚”无关。
石刻这门艺术源于古印度,基本上为佛教主题。石刻艺术于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在北方产生了如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这些伟大的遗迹。自唐代以来,石刻由石窟演变为以摩崖造像为主,洞窟越来越少。大足石刻产生的南宋年代,摩崖造像已十分普遍,所以大足石刻本质上属石窟范畴。
大足石窟,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或石壁,大多数人都联想到石碑、石壁上刻的文字。在崖壁上开凿的寺院建筑,多为洞窟形式,并在其内绘画或雕刻图像。从学术角度分析,石刻是专用术语,特指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或石壁。说到石刻,大多数人都联想到石碑、石壁上刻的文字。而大足的造像主要是在崖壁表面或洞窟中雕刻的宗教造像,而非仅仅是文字或平面图画。
因此,大多数专家认为,大足石刻更符合石窟的定义。在中国石窟序列中,往往敦煌、云冈、龙门等都称“石窟”,唯大足称为“石刻”。据说在英文版本中,石刻和石窟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单词。一字之差,谬以千里,误读和误读和误导致使大足石刻被边缘化。
其次,大足石产窟为民间开凿 表明了石刻艺术已经由朝廷行为发展到民间行为,侧面反映了南宋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
大足石刻是公元9至13世纪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为壮丽辉煌的代表作,是释(佛教)、道(道教)、儒(儒家)“三教”和谐共处和空前的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实物例证。石刻遗产地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石窟艺术及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丰碑。
大足石窟以宝顶山、北山的规模最大、刻像最集中、造型最精美,是唐宋时期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作品。这两处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晚唐以后窟艺术的代表作。
北山的石刻造像近万。主要的造像集中在长约1里、形如新月、名为佛湾的地段上。这里的石刻群开凿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五代、两宋,前后经营了达250年。这些石刻像的特点是刻工精细,形象生动。其中最精彩的是几座观音、文殊和普贤的造像。北山佛湾石刻以精巧细致的风格著称,每龛的布局结构既规整又富于变化,既华丽又隽秀。
宝顶摩崖在大足县城东北十七公里处,大佛弯与小佛弯中,明确可数的佛像达二五五一躯,连同残毁者在万数以上。大佛弯崖壁高约十五公尺,长二八公尺,为南宋米粮里孝子赵智凤一手经营而成,规模宏大,结构严密,系统完整。全区刻像以佛诞生及涅盘圣迹为中心。左岩由千手千眼观音至十力菩萨,右岩由孔雀明王至柳本尊行化图,左右二壁相对呈一狭谷,有水自佛诞生处,龙口吐出,即大足川之导源处。第三十一窟中地狱变相、牧牛图等,禅义深远,风格独特,表现生活气息,是现存石窟之仅有者。
其右侧的《九龙浴太子图》,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山顶清泉,将泉水引至大龙头,从龙嘴流向高约1米的裸身太子。太子金刚台座前为一半圆形贮水池。大龙头上方刻有8个小龙头,伸出崖面,互相对称,颇有生趣。
宝顶山是留存至今的中国唯一的一座佛教密宗石窟寺。除佛教造像窟龛,还有经幢、塔龛、官吏纪念像、线刻画等。
大足地区“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以集释(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异于前期石窟。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其中,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所表现出的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
大足石刻在内容取舍和表现手法方面,都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其人物形象文静温和,衣饰华丽,身少裸露;形体上力求美而不妖,丽而不娇。造像中,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金刚,以及各种侍者像,都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宝顶山摩崖造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情景之广泛,几乎应有尽有,颇似公元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中叶间(宋代)的一座民间风俗画廊。无论王公大臣、官绅士庶、渔樵耕读,各类人物皆栩栩如生。
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生活画卷,它从各个侧面浓缩地反映了公元九至十三世纪间(晚唐、五代和两宋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使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此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
在中国雕塑史上,特别是佛教文化基本上是自东南(古印度)向北时传播到中原,然后才是从北向南。直到宋以后才传播到西南。这一时期,巴蜀地区(现为中国西南部四川省和重庆市)的石窟雕塑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古时这里是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道教形成和佛教传入最早,石窟造像时间延续最长,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