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山千佛崖位于南京栖霞山,本系列文在第三十八期《南京栖霞寺》中已有简单介绍。国内以“千佛”命名的摩崖有好几处,但“栖霞山千佛崖”是国内具有重要地位的佛教摩崖造像。现存佛像515尊,佛龛294个。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
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他病故后,其子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其后齐梁两朝贵族竞相捐资凿石造佛。
树立在栖霞寺门右侧的《明征君碑》碑文记有一个“明征君”,是指南朝宋齐之间的一位高士、在刘宋末年才由北方渡江而南的齐郡士族明僧绍。
明僧绍的传记,见于《南齐书》和《南史》者,基本相同。《明征君碑》中所记的事迹,则与史传大同小异,碑文的记叙更加详细具体,有更多可以确定的年代。就成文时序而言,碑文略晚于《南齐书》和《南史》,距离明僧绍去世也已近二百年,但由于唐高宗有可能接触到最充足的相关材料,因此,碑文的叙述应视为可信的历史记录。
按碑文的说法,明僧绍是齐郡平原(今属山东省)人。春秋时代秦国大夫百里奚有子孟明,其后以名为姓,明僧绍就是他们的后人。
大概是个性的关系,明僧绍从小就对佛教哲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早熟的悟性,所谓“早植净因,宿苞种智;悟真空于绮岁,体法性于青襟”,而对仕宦富贵却无心追逐。宋齐两个皇朝至少六次征召明僧绍出山,委以散骑侍郎、国子博士等要职,但却被他以各种理由或借口谢绝。这是他的声名越来越大,成了当时最有名的高士,屡征不至、累召不来的征君。
大概就在齐高帝建元二年(480),明僧绍随其弟来到了南朝首都建康。在此之前,明僧绍曾专程前往钟山定林寺,拜候寺里的高僧释僧远,对恰巧也驾临此寺的齐高帝照样避而不见。在此之后,“俄有法师僧辩,承风景慕,翼徒振锡,翻然戾止”,并与明僧绍成了莫逆之交。僧辩“因即邻岩构宇,别起梵居,耸峤飞柯,含风吐雾,栖霞之寺,由此创名”。
传说僧绍曾的儿子叫明仲章。
永明二年(484),刚刚开始筹划“于岩壁造大尊仪”的明僧绍也离开了人世。其子临沂县令明仲璋孺慕思深,尊重乃父的遗愿,将明僧绍的故居舍为佛寺,于是寺的规模得到初次扩展。当时的王公贵族,包括齐文惠太子、竟陵王萧子良等人,闻风而动,“咸舍净财,光隆慧业”,竞相在岩际开凿佛像。
据史料考查,南京市栖霞山千佛岩的石窟佛像,较山西省大同市云岗石窟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北魏皇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即今大同市,文成帝即位以后,一直持续到公元520年后),但比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早约17年,由于二者在时间上的相继关系,故千佛岩被誉为“江南云冈”,名闻中外。而名人石刻则始于南朝,其分布相对集中于凤翔峰,中峰、东峰的诸景点。
千佛岩中“三圣殿”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
梁大同元年(504年),又传佛龛顶上出现佛光,因而齐梁两朝封建贵族如齐文惠太子萧长懋、豫章文献王萧嶷及臣民以为佛祖显灵,竞相捐资凿石造像,号称千佛而得名千佛岩。
佛像有坐有立,大有数丈,小仅盈寸,造型精美,与大同云冈石窟南北齐名。千佛岩在宋明两代,曾有修葺和增刻。岩壁上还有宋陆游九言所书的“古千佛岩栖霞寺”七个楷书大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