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媒述评‖ 王树国南京论坛演讲:刺破高等教育“象牙塔困境”的清醒剂
作者:张忠信
在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常陷“自说自话”的当下,王树国在南京论坛的演讲,绝非一场普通的观点输出,而是一剂刺破行业痛点的“清醒剂”——它以直面问题的锐度,撕开了高校发展中“重形式轻实效”“重科研轻转化”的伪命题,为教育与社会的同频共振敲下了关键一锤。
其核心价值,正在于对高等教育“初心错位”的精准纠偏。当不少高校将人才培养窄化为“知识灌输”,将“就业率”等同于“育人成功”时,他直指“社会责任感才是人才的灵魂”——这戳中了当前教育的核心短板:若培养的学生只懂专业知识却缺乏对社会的担当,再高的学历也难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这种观点并非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对“教育服务社会”本质的回归,尤其在产业升级、科技突围的当下,更具现实紧迫性。
而在科技创新领域,他的批判更显锋芒。面对部分高校“为论文而科研”“为专利而发明”的功利化倾向,他强调“科研的终点是服务社会,而非实验室里的孤品”,这直接揭穿了科技成果转化“喊得响、落地难”的症结:不少科研项目脱离产业需求,沦为“象牙塔内的自循环”,既浪费了资源,也错失了科技赋能发展的机遇。他提出的“高校与社会紧密合作”,并非新提法,却因切中当下科研“闭门造车”的积弊,显得格外有分量——这不是对科研的否定,而是对科研“价值归位”的呼吁。
更难得的是,这场演讲跳出了“行业自夸”的窠臼,以“局内人”的身份进行自我批判。没有空洞的口号,没有对现有成绩的粉饰,而是直面问题、直击痛点,这种清醒与坦诚,在各类论坛“赞歌式演讲”中更显珍贵。它不仅是对高校管理者的提醒,更是对整个教育界、科技界的鞭策:高等教育不能沉浸在自我构建的“优秀叙事”中,而应始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解决真问题中实现自身价值。
当然,演讲的力量终究需要落地才能转化为实效。王树国提出的方向,若仅停留在“理念层面”,仍难改变现状。但至少,这场演讲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反思坐标”——它让更多人意识到,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科研的意义也不在于堆砌“纸面成果”。从这个角度看,这不仅是一场演讲,更是一次对高等教育“重新定位”的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