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写父亲的眼神
文/也求
三十二载,我用年齿研磨墨汁
却总调不出,您那最后三个月的眼神
那沉在县医院诊断书底部的
——三寸深灰
您第一次来我城里的家
我自行车后座,驮着比秋天还轻的飘摇
两间小屋,在楼群间蜷缩成一枚贝壳
您却说,那是一颗刚落地的好种子
您总不肯进卧房休息,固执地
在厨房门边,排开一片影子
让三岁的小孙儿搬来的小板凳
撑起您嶙峋的江山
您就这样坐着,在二十平米的屋檐下
将脊背弯曲成一个问号,仰首
与对面威武的水泥墙对望
目光凿进坚硬的砖缝,探究冰川季里的神话
三个月的晨昏在墙面上流转
您把一生的黄土与麦穗,熬和成无声的凝视
而我要用三十二个春天去解译
是否已经读懂了?那片凝固的海洋——
那里有您未说出的牵挂
有被城市化吞掉的田埂
有在诊断书背面
——悄悄画的,老家屋檐口的燕子窝
您最后三个月的光阴
业已坍缩成一粒星子,始终亮在
我每一次搬家的行李中……如今的我
仍在您那道目光里行走,如同行走在
永不落幕的星空之下
2025.9.6中元节于砚福居
陈德贵,笔名也求,江苏泗阳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网络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成子湖诗歌部落成员。诗歌作品散见《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江南诗》《延河》香港《流派诗刊》等报刊杂志以及网络平台,有多件作品被《中国微信诗歌年鉴》《江苏诗歌年选》《江苏诗歌地理》《当代300位微信诗人脸谱》等诗歌选集收录。著有个人诗集《诗路漫漫》。获得过首届“中华诗词大奖赛”优秀奖、中国太湖风“鼋渚春涛”诗歌大赛诗歌奖、《江苏大众文学报》诗歌奖、2017年中国诗歌网江苏频道爱情十四行诗征文比赛“十佳爱情诗奖”、2018年魅力朱备首届诗歌征文大赛“九子岩诗歌奖”等多项诗歌比赛奖项。
凝固的海洋:读也求先生《三写父亲的眼神》
文/雁书远
读到也求先生的《三写父亲的眼神》,仿佛看见一位耆艾老宿三十二年里不断研磨记忆的墨汁,试图描摹父亲最后三个月的目光。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却像一根细针,轻轻刺入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父亲的眼神究竟是什么?诗人说那是“县医院诊断书底部的三寸深灰”。这灰色是疾病的颜色,是生命进入倒计时的颜色,更是一个农民面对陌生城市与未知命运时的沉默。我们都能想象那样的场景:一张冰冷的诊断书,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轨迹。
诗中最动人的是父亲进城后的细节。儿子用自行车驮着“比秋天还轻”的父亲,穿过城市的高楼大厦。在老家的田野上,父亲或许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但在城市里,他变得飘摇而渺小。儿子为此感到心酸,但父亲却说这两间小屋是“刚落地的好种子”。这就是父爱——永远在贫瘠中看见希望,在渺小中看见可能。
父亲固执地坐在厨房门边,让三岁孙子搬来的小板凳撑起他“嶙峋的江山”。这个细节让人眼眶发热。一个曾经撑起整个家的男人,如今只能在一张小板凳上维持最后的尊严。他的脊背弯曲成问号,与威武的水泥墙对望,这画面是现代社会中传统父权的缩影,也是一个农民在面对城市化浪潮时的困惑与坚守。
父亲的目光“凿进坚硬的砖缝”,他在看什么?诗人用三个月时间才明白,父亲是在用一生的黄土与麦穗熬制成无声的凝视。那凝视是一片“凝固的海洋”,里面藏着未说出的牵挂、被吞掉的田埂,还有在诊断书背面悄悄画下的燕子窝。
燕子窝这个意象特别打动人心。在老家,燕子归来象征春天与希望。病中的父亲画下燕子窝,或许是在思念故乡,或许是在寄托对子孙后代的美好祝愿。这张画在诊断书背面的小画,成了连接生与死、城市与乡村的隐秘纽带。
诗歌的结尾将父亲最后三个月的光阴比作“一粒星子”,始终亮在每一次搬家的行李中。这个比喻美好得让人心碎。是啊,亲人离去后,他们真的会变成我们生命中的星辰,在天上注视着我们,在我们每一次前行时提供微弱却坚定的光亮。
在中元节这个怀念先人的日子里读这首诗,别有一番滋味。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这样的目光——来自父亲、母亲或其他亲人。他们或许不善于表达,却用一生的行动诉说爱意;他们或许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却始终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我们。
也求这首诗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它写出了中国式父爱的特质:沉默如山,深沉如海。父亲们很少说“爱”,但他们的爱都藏在眼神里,藏在行动中,藏在每一个看似固执的坚持背后。我们要用多少个春天才能解读这些爱?也许一辈子都不够。
读完这首诗,不妨也想想自己生命中的那些目光。那些已经远去却从未消失的目光,那些沉默却深情的目光。它们就像永不落幕的星空,在我们每一个前行脚步里闪烁,温柔地照亮人生的归途。
2025.9.6雁影庐
《成子湖诗刊》2025年8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