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研“红”数十载,莫让烟火气消散
作者:张忠信
在学术的广袤天地里,红学研究犹如一座深邃的宝库,吸引着无数人投身其中。多年来,笔者与多位浸淫红学三五十年的老者交流,部分人在红学领域的深厚造诣令人赞叹。谈及“脂批版本”,他们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论及“人物伏笔”,目光炯炯、见解独到。然而,当话题转向日常交往,他们却显得局促不安,对亲友间的人情往来更是茫然无措。这种现象,不禁引发我们对学术与生活平衡的深刻思考。
这些老者将半生心血倾洒于《红楼梦》的故纸堆,从“大观园建筑考据”到“诗词意象解读”,在学术领域筑起了细碎却坚实的基石。他们对学术的执着与坚守,无疑值得敬重。然而,思想上的偏执,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壁垒。为了“林黛玉是否该葬花”的争议,他们争得面红耳赤,将文学形象的丰富多面窄化为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执着于“后四十回是否伪作”的单一结论,却忽略了曹雪芹那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蕴含的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
《红楼梦》绝非脱离尘世的“空中楼阁”,而是一部生动反映人间百态的百科全书。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以市井智慧巧妙化解尴尬;平儿在王熙凤与众人之间斡旋,以圆融的处事方式维持各方周全。这些情节所蕴含的人情世故,正是经典与现实紧密相连的鲜活“注脚”。然而,部分老研究者却只专注于文本中的符号与逻辑,把研究“人情小说”变成了“不懂人情的书痴”。他们能够精准解读书中的礼仪规范,却难以分辨现实中的善意与客套;能够剖析家族兴衰的因果关系,却在处理身边人际关系时捉襟见肘。
学术研究固然需要“坐冷板凳”的专注精神,但绝不应是“闭门造车”式的自我隔绝。红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厘清文本细节、考证版本真伪,更在于从这部伟大经典中提炼生活智慧,让书中的人情冷暖映照现实人生。那些苦研红学数十载的老者,他们的坚守令人敬佩,然而,若能打破偏执的“象牙塔”,在钻研“红楼人情”的同时,学会体悟“人间烟火”,或许才能真正领悟曹雪芹的创作初心,使红学研究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生活的温度。
学术与生活,本应相辅相成。让我们在追求学术深度的道路上,不忘品味生活的烟火气息,以更加全面、多元的视角,传承和弘扬经典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