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龙门”,又称“伊阙”,是说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间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陕西《韩城县志》载“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
相传“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今洛阳下辖县)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因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
龙门山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多已褪色。
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龙门石窟景区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四个景点组成。主要造像大部分集中于东、西两山上。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其位置在龙门山的南段。开凿时间为公元493年。在中国历史上属于南北朝时期。北方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南方则是南齐齐武帝永明十一年。其特点是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清末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合约签订后回京,途经洛阳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整修洞中的一尊佛像,把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
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容。
古阳洞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造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苏,并且在龛楣上雕造有佛传故事。古阳洞南壁释迦多宝龛上,就有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等,讲述的是悉达多从他母亲摩耶的右腋下诞生,刚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脚印都生出一朵莲花,这叫步步生莲,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条龙为他喷水沐浴。
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这些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植功德,祈福免灾,而且留下了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古阳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
北魏时期的洞窟以“宾阳三洞”最具代表性。洞名寓意:迎接出生的太阳。北魏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人。后因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其中,宾阳中洞最具北魏时期代表性特征的洞窟。洞窟内部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雕刻手法采用北魏时期的平直刀法。
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主佛为释迦牟尼,其侧侍立有二弟子、二菩萨。左右壁还各有造像一铺,皆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位于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设有浮雕,自上而下共四层。
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维摩变”。“维摩变”,《维摩诘经变》的简称。维摩变是莫高窟中较重要的经变图,保存下来的有30 多壁,都是根据《维摩诘经》而画的。《维摩诘经》有14 品,其中《弟子》、《问疾》、《佛国》、《方便》、《不思议》等9品有变相。其中《向疾》是核心情节。
维摩诘原是一得道菩萨,转世后到毗邪离城,成为一位颇具神通智慧、非凡辩才的居士。他虽然拥有万贯资财,但不乐意在家,常出入大街小巷,以种种方便接近群众宣扬大乘佛学。一天,维摩诘自称有病,于是,佛祖派大菩萨文殊师利前往问疾,维摩诘遂与文殊展开辩论。诸菩萨弟子、帝释、天王及国王大臣等都前来观看。由于维摩诘能言善辩、聪慧过人,具大神力而折服了文殊师利。这种“问疾”的题材,在魏晋时就成为画家所描绘的对象,而且是最先中国化了的佛教画。当时维摩诘其雄辩的才能深受提倡清谈的文人推崇,在文人士大夫范围内,维摩诘是被引为知己的。所有《维摩诘经变》主要部分都是画维摩居士凭几坐在榻上,和前来问候的文殊师利遥遥相对,在他们四周,围满了随文殊而来的菩萨、天王和人世间的国王、大臣等。
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亦称佛本生经,是佛经中最具文学性的作品之一。
第三层为帝后礼佛图。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然而在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第四层是“十神王”浮雕像,其为:狮子神王 鸟神王 象神王 珠神王 风神王 龙神王 河神王 山神王 树神王 火神王。
宾阳北洞的主佛为阿弥陀佛“剪刀手”佛像。“剪刀手”是佛手印的名称。佛手印就是佛像的手势。不同的手势表达不同的含义。存世释迦牟尼佛像大体上有说法印、禅定印、降魔印、与愿印、无畏印,以及常见的智拳印、合十印。现代人的“剪刀手”势,来源于英国战时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做出的手势,摆出类似“V”的形状,以此向胜利与和平致意,后来在拍照中变得很受欢迎。这个“剪刀手”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颇能传达强烈意志。阿弥陀佛的这种手印可能与当时唐朝统治者的意志有关。
宾阳南洞的时间为北魏开凿洞窟,初唐完成主佛。主持开凿者为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泰因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因为是在北魏基础上续凿而成,当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其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
隋唐时期的代表性洞窟为大卢舍那像龛、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有些洞龛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
最重要的为大卢舍那像龛和潜溪寺。
大卢舍即像龛个共有佛像九躯。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其右侧为大弟子迦叶,左侧为小弟子阿难,继而为普贤菩萨(左)、文殊菩萨(右),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主佛卢舍那是报身佛,意为光明遍照。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
大卢舍那像龛竣工之日,武则天亲率文武百官参加卢舍那的开光仪式,并在伊水东岸礼佛击鼓奏乐,至今这里尚留擂鼓台。
大卢舍那佛像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种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大卢舍那像龛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潜溪寺”别称“斋祓堂”,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开凿时间为唐高宗年间(650-683)。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曾是唐朝宰相李藩的别墅。清代原建木结构窟檐,后改建为仿唐木结构样式,铺石板地面。
堂内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与阿弥陀佛并称“西方三圣”。
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