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在地理上处于秦岭西端北侧。麦积山是小陇山(古称陇山、又曰陇坻、陇坂、陇首)中的一座孤峰,高149多米,因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麦积山石窟的历史仅次于莫高窟,大约建设于384-417年。整个石窑群建设在悬崖璧上,非常的壮观。石窟共计有194个窟龛、7000多尊造像和1000平方米壁画,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经过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
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为主,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北魏前期的魁伟雄健、北魏后期的秀骨清像、西魏的俊秀清朗、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饱满圆润、两宋的写实求变等。是研究雕塑史、美术史的重要资料,故而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
由于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特别是石窑中佛教题材丰富,构思精妙、技法娴熟,主要包括说法、本生、经变、千佛、礼佛等内容。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
麦积山石窟因位居丝绸之路要冲的地理位置,麦积山石窟既受到来自于西域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中原地区以及南方地区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画艺术风格。同时,以其明显的反映中国佛殿建筑形象的石窟形式、最早期的经变画等遗迹,影响广泛,是丝绸之路佛教艺术自东向西影响的转折性阶段重要遗迹。
麦积山石窟以佛教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净土等内容。从壁画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传故事是佛教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涅槃等。通过对佛、菩萨、飞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启迪。
艺术家们扬弃了以往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但仍保留北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涅槃变、地狱变及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等本生故事。壁画中描绘的城池、殿宇、车骑和衣冠服饰多具有汉文化特色,反映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尤其是飞天,泥塑、雕刻、绘画以及薄肉塑四种形式的飞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虽然飞天的故乡在印度,但麦积山的飞天却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艺术结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国文化的飞天。她没有翅膀,没有羽毛,而是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只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来表现“飞天”形象。凌空翱翔的美丽少女,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最具天才的杰作。
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