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的抗争老兵文/滕礼建
(滕礼建) 在瑞峰教书的日子里,偶尔会从小同学口中听到一些令人惊讶的故事。有一天,听说杨山碥有位九十多岁的老太太会弹钢琴,这让我感到十分诧异。在那个年代,在偏远的乡村能遇到会弹钢琴的老人,实在难得。于是,我利用空闲时间,踏上了寻访这位老人的旅程。
经过几番打听,我终于见到了那位老人。她很整洁,正在院边用镰刀种植胭脂花。我们交流了一阵,发现老人耳朵有些背。她夫家姓陈,孙子叫陈啥华。更让我惊讶的是,她竟然是去缅甸抗争的老兵。尽管年事已高,她身上依然透露出深厚的文化修养。后来听乡秘书杜仲伦说,政府还特意慰问过这位老人。那年,我曾为她写过一段文字,可惜没人看,最终也弄丢了。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段往事。有年,我家婆养的半大子猪无缘无故死了,大舅他们把猪打整干净,一大家子吃肉。二哥吃多了,搁食了,乡医几乎束手无策。我们家邻里夹江县土主乡董坎有个外来户张太医,有些医术。老爸把二哥背去求救,经过一番推拿按摩,吃了点草药就好了。
张太医的老公是自贡人,原来驻乐山悦来乡,被人游说来董坎的。文革时期,地方一直追查他家历史。他们夫妻躲藏在罗波小溪沟的毛腊槽。托人请我父亲写申述状。我随父亲去了,听她口诉,她是山东人,曾在军队当军医。队伍打散后随丈夫来到四川,流落回自贡,解放前来乐山谋生,暂驻乐山市中区悦来乡,以医为生。
这一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平反后回自贡去了。大约八几年,还给我父亲写过一封感谢信。
这些老人,他们的故事如同散落在乡村的历史碎片,平凡却又不平凡。他们是那个特殊年代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如今,他们或许已经离去,或许仍在某个角落默默生活,但他们的故事值得被记录,被记住。
赵文碧,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人,三苏文学社社长、主编,擅长写散文与地方传说,代表作品有《火烧玉蟾寺》、《丞相敬师》等,作品常见于《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江山文学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美篇、百度等。
三苏文学将在每年年底评选当年三苏文学的优秀作者,按投稿量、浏览量、评论数、获精次数、上红榜各占25%,前三名将获得精美荣誉证书及至尊奖杯,并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广泛颁布彰显荣耀,到时可以做现场颁奖活动。欢迎文学老师们踊跃参加、积极支持、互相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