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十点多,中专同学群里突然活跃起来。同学群不同于兴趣群、亲戚群,一般鸦雀无声的。活跃的原因竟然是福建的郑庆陞同学“于8月31日永远离开了我们”,报告这一噩耗的是湖北同学李侠,他说:“我也刚得知,特转告各位同学!愿天堂没有病痛,庆陞一路走好。”
有同学问:“什么病?走得这么急?”
李侠回答:“他1月5日跟以前学生去晋江,1月6日中午可能吃饭时晕倒,120送到晋江中医院就地手术。1月12日转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长乐滨海院区)lCU至离开。”
看来从发病至离世不过半年多的时间。究竟是什么病,也不好猜测,或许是心梗、脑出血之类。
人生无常,总有一种病要命,也不必刨根问底。
接下来,是那句惯用的“一路走好”被大家拿来复制粘贴。我稍微改了一下,愿“庆陞同学安息”,已经离世四天,就别让他再“走”了。
一夜没睡踏实,脑海里时时浮现郑庆陞的音容笑貌。长发、高颧骨,被烟渍熏黄的牙,瘦骨伶仃的身上穿着似乎永远不变的宽大衣服,看不出颜色,不合身。十分蹩脚的普通话,除了国骂“他妈的”能让人听懂外,别的都需要瞎猜。记得他说自己是永春人,当时对咏春拳略有耳闻,没听说过泉州下辖的永春县。
长发是上世纪80年代男青年的标配,倒也正常,庆陞的是长而卷,便有些突出了。瘦削,是熬过高中三年求学经历的人常有的体型,很少有人会在高考压力下而心宽体胖,那得多大的心,多足的油水。而庆陞的消瘦,大概与衣服不合身有关系,更与烟瘾有关系,零花钱用在买烟上,只得节衣缩食。那时家里给的生活费,除了得改革风气之先的广东这样的沿海地区、家长有工资收入的外,几乎都少得可怜。就我而言,基本靠国家发给的生活补贴过日子,不够,借亲戚的钱和粮票,工作以后才还上。
失眠的时候,他常坐起身在床头抽烟,曾引燃过被子,那床被子永远是油渍麻花的一团。浓重的烟味,常引来同室人的埋怨,乱糟糟的床铺,常被班主任、舍长批评。但烟瘾难戒,习惯难改,他要么笑嘻嘻,要么骂一句“他妈的”,要么白眼以对,时间久了大家只好听之任之,他与集体生活也就有了一种疏离,他也乐得做一个边缘人、逍遥派,靠玩笑话比如给女同学起外号与人交流并展现才华。
他的确也有些特长的,写字、写诗。我们读的是文秘专业,高中文科出身,耍笔杆子应该算专业要求。不过他笔下的字形,有点刮风,歪歪扭扭,看上去潦草,单从书法角度讲也许有点味道,但秘书字、刻蜡版的字则要求如馆阁体那样先要好认,中规中矩、笔笔到位。他对自己的字有些自信,当遇到指摘,便难以接受,表现出不耐烦、不谦虚,会让老师觉得玩世不恭、孺子难教。
写诗,他也有自信,是反潮流的自信。那时朦胧诗、第三代及各种名堂的新诗潮流波涛滚滚,在大中专院校反响强烈,我们同学中的诗歌爱好者成立了文学社,以“诗友”互认,庆陞写诗却不是我们的诗友,大概不屑于跟我们这帮不通音律、不按平仄、不懂对仗者为伍,他写的是旧体诗,绝句、律诗。
两年的学习生活很短,大家还没熟悉过来,就迎来了毕业。挥手别过,对不少人来讲便是永诀。因为我们这个学校属于交通部所属院校,全国招生,一个班四十人,差不多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去港澳台而外。
没想到的是,毕业二十年后,我和庆陞还有一面之缘。
那是个秋夜,接到他的电话,说来济南出差,参加图书展销会,约请我到他住的酒店一谈。
他住在济南北端北园路的一家临街酒店,那里不久前还是菜地。北园镇出产很好的萝卜,以至于济南有句歇后语是“北园的萝卜——半青”,萝卜一半白、一半青很正常,但这话用到人身上,便不是好话了,是在说这人有点不成熟,有点出格、有点不按常规出牌。
接到电话,我只好取消饭后阅读(那时还不时兴刷手机视频)的习惯,开车“接驾”。
他是与两位同事一道来的,为学校(他供职于福建的一所职业学院)选购图书。看上去他生活不错,胖多了,脸变得圆润,高颧骨消失不见。谈话,也没什么新鲜内容,简单聊聊家庭生活、工作内容,互通一下同学信息而已。同学信息,各自所知都不甚多。室内烟雾缭绕。他烟不离嘴,也不断地给我递烟,看来他的烟瘾有增无减。烟是好烟、名烟,但我觉得室内烟气呛人,不能久坐,提出明天请他吃饭,他说明天就要打道回府,不吃了。他的普通话比上学时长进不少,能让人听懂。一身衣服也合体,合身份,一个标准的中年教工,学生时代的青涩、痞气荡然无存——那些其实是我愿意看到的。
我们没有谈艺术,书法和诗,这个年龄再谈,尤其当着同事的面来谈,似乎很“半青”;也没谈职称职务,这种话题会让人很累,很无语很无奈,有老婆孩子、吃穿不愁,夫复何求?
此后再联系,是十几年后的2023年了,5月28日他加我为微信好友,问我“与山东师范大学熟悉不”。这些年我已不再参加校际联络,以前熟悉的人也陌生了,所以只好回答他“不熟悉”,他回答:“好,没事。”因此我也不知道他到底为嘛事打听这所大学。
今天打开他的微信,他在朋友圈发的内容赫然全在(他没有设置显示期限),最晚一条是2024年12月24日所发,一个视频,标题为《最委屈的城市——泉州》。故乡故土,人一辈子都在心心念念。现在他应该安息于自己魂牵梦绕的故土了吧。
2024年11月25日,庆陞在朋友圈发了一首诗《退休感怀》:
三十七载风雨路,最是困解解困前;
春风有意憐花草,特许憨愚再少年。
从他的退休时间看,他比我大两岁。固然“憨愚”,但谁也回不到少年了。
愿下一代人少些困惑、困难,多些幸福、美满吧。正如2022年1月3日庆陞在朋友圈里发的诗《写在吾儿即将完成学业迈进社会》所言:
白山黑水蕴龙筋,
十里江南披锦鳞;
此去前程皆静好,
但期踔厉践初心。
写到这里,想起老杜的诗了: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
这“访旧半为鬼”一句,最为凄怆。
一个班四十人,已有三人辞世。近年来,在当地,我已送走多位同乡校友,都不到六十岁,最小的才五十五岁,他们生前与我常常见面。看来,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和实际寿命差距不小。
我的一位同乡前辈作家,每到年末岁初会写一篇长篇悼文,把一年来离世的人历数一遍,从政坛、艺苑,到亲朋、同学、家人,年复一年,已持续数年。我不愿写这种悼文,但也写了不少,受内心情感的驱使。
秋天了,凋零不可避免,但愿慢些,再慢些。2023年10月25日,闻一同级同学去世,曾写下一诗,题为《同学群》,诗如下。
一棵树
一个季节长出的叶子
既相同又不同
叶绿时,有鸟筑巢
不免叽叽喳喳
叶黄时,只有季节的风
回应一两声孤鸣
树干高了粗了
深根繁衍的秧苗在不远处
蔚然成林,结成一个又一个
崭新的群落
树干高了粗了
中间的年轮,那最清晰的年轮
变得模糊,渐渐成洞
藏些风雨
愿意相信
这个群里,每个名字
都有温度
这棵树上,每片叶子
都会返青
不愿念及
哪片叶子最先零落
谁把这棵树守到最后
2025年9月5日,秋雨淅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