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那时候,我已战死沙场。”抗战时期,16岁中国士兵对外国记者的这句回答,没有豪言壮语,却如惊雷般穿越八十余载时光,至今仍震撼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这短短一句话,是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以必死之心求必胜的血性缩影,更是中国人民用生命诠释“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的生动注脚。
回望十四年抗战,正是无数个这样的“16岁士兵”,褪去稚气、扛起钢枪,将个人生死融入民族存亡。他们或许不知道胜利具体在哪一天,或许从未设想过和平后的生活,却凭着“中国一定会胜利”的信念,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在饥寒交迫中坚守。从平型关的号角到台儿庄的血肉磨坊,从杨靖宇“胃里只有棉絮和树皮”的坚守到“狼牙山五壮士”的纵身一跃,正是这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勇毅,让侵略者明白:中华民族的脊梁,永远打不弯、压不垮。
历史早已证明,对待穷凶极恶的侵略者,妥协换不来怜悯,退让换不来和平。唯有以实力为盾、以血性为矛,用侵略者听得懂的语言对话,才能捍卫家园、赢得尊重。16岁士兵的“战死宣言”,不是对生命的漠视,而是对和平最炽热的守护——他们深知,若此刻不拼尽性命挡住豺狼,身后的父母妻儿、万千同胞,将面临更残酷的命运。这种“舍小我为大我”的牺牲,正是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精神密码,也是我们至今能安享和平的根本所在。
如今,硝烟早已散尽,但“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的智慧从未过时。从纪念抗战胜利阅兵式上昂首驶过的钢铁洪流,到国防科技领域不断突破的硬核实力,我们守护和平的底气,既来自对历史的铭记,更来自对“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醒。16岁士兵未能亲眼见证的胜利,早已化作今日神州大地的繁荣昌盛;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国,正以更强大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铭记16岁士兵的回答,既是致敬先烈,更是警示当下:和平从不是历史的常态,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用实力、用担当去捍卫的成果。唯有保持居安思危的清醒,锻造足以抵御风险的力量,才能让“战死沙场”的悲壮不再重演,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华夏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