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九三胜利日大阅兵
文/徐烨
九三京华, 看秋空澄碧,旭日光昭。 望长安十里,钢潮似海; 方阵千重,步震云霄。 鹰击长空,剑啸苍穹, 东风浩荡卷雷飙。 凭栏久, 任硝烟往事,尽付江潮。
当年寇焰方骄, 赖亿万儿女挥刃刀。 记卢沟月冷,石狮溅血; 太行雪热,忠骨卧蒿。 百团战鼓,八年烽火, 换得山河晨曜。 今告慰, 向人民英雄,碑前阅校!
2025.9.3
徐烨,网名火华,江苏泗阳人。闲事附庸风雅,自遣自娱,偶尔网络分享。
徐烨《沁园春·九三胜利日大阅兵》这首词以壮阔的笔触勾勒出抗战胜利日大阅兵的盛况,并融深沉的历史追忆于其中,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词作上阕以“九三京华”开篇,点明时间和地点,用“秋空澄碧”“旭日光昭”渲染出庄严明亮的氛围,寓意和平时代的清明气象。随后笔锋转向阅兵现场,“长安十里”化用古都意象,与现代“钢潮似海”“方阵千重”形成时空交响,展现军队的雄武英姿;“鹰击长空”“东风浩荡”等句,以动态意象凸显空军与导弹部队的雷霆之势,语言铿锵有力。
下阕,词人笔触深入历史纵深,以“当年寇焰方骄”自然过渡,致敬抗战中“亿万儿女挥刃刀”的英勇精神。通过“卢沟月冷”“太行雪热”等对比鲜明的意象,再现了卢沟桥事变、太行山作战等历史场景,其中“石狮溅血”“忠骨卧蒿”以具象化的悲壮画面,揭示战争之惨烈与牺牲之沉重。末句“百团战鼓,八年烽火”凝练概括抗战历程,而“换得山河晨曜”则暗喻胜利带来的光明。结尾“向人民英雄,碑前阅校”将阅兵的意义升华——既是展示国威军威,更是对先烈的一种告慰和平捍卫。
全词贯通历史与现实,以“沁园春”词牌之雄浑,将阅兵的磅礴气势与抗战的民族记忆熔铸一体。词人并未止于场面描写,更强调“铭记历史念俊雄”的情感内核,传递出“止戈为武”的和平理念——今日之强大,非为耀武,而为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这正是中华文明“国强不霸”的自觉与担当。
2025·9月4日听松馆
《成子湖诗刊》2025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