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余乔梅,广东雷州人,现居珠海。广东省作协会员。深耕雷州歌与散文创作,作品屡获省级以上文学奖项。现任企业高管,兼任珠海市雷州商会常务副会长、雷州市政协委员。以商载文,以文润商,是兼具商业智慧与人文情怀的跨界代表。
雷州歌:从乡野俚歌到文化瑰宝
——读何安成《雷州歌精品鉴赏》之一
余乔梅/文
作为土生土长的雷州儿女,雷歌的韵律早已融入我的生命。那些田间陇上的咏唱、月夜乘凉的歌谣,构成了我精神中最温厚的部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怀着对红土地的赤诚踏上雷歌创作之路,虽偶有获奖,内心却始终朦胧,未能渗透这门艺术的真正精髓。然而,直到细读何安成老师的《雷州歌精品鉴赏》,我才真正窥见这门艺术的深邃与宏阔。
何安成老师对雷歌的痴情与精研,总让我心生感喟。犹记初次会面,这位市文联主席竟能将我散佚多年的部分作品倒背如流,连我自己都模糊了的词句,他却信手拈来。尤其对我《雷州西湖夜》中"满湖倩影悄悄语,月亮好奇跟着游"的意境,《心之声》里"昼看海上日升落,夜枕浪涛伴星眠"的想象赞不绝口。这种对作品的珍视,正是源于他对雷歌艺术近乎虔诚的热爱。书中收录的每首雷歌,他都如考古学家对待文物般精心擦拭,让尘封的珠玉重现光华。翻阅鉴赏集时,忽见自己的作品位列其中,指尖抚过纸页,恍然如梦——曾经的拙作,竟与古调同辉。这份珍重,源自老师心底虔敬的艺术热爱,也成了我创作路上最珍贵的砥砺。
《雷歌精品鉴赏》最令我叹服的,是那“以情鉴歌”的独特视角。何老师不仅解析《牵个牛仔角欹欹》中牧童的天真朴拙,更能体会“唱歌博来不讨钱”背后洋溢的地域自信;不仅欣赏《爱情故事组歌》中摇曳生姿的比兴技巧,更能触摸货郎担中沉甸甸的相思心事。他的鉴赏刀锋,总能挑开雷歌看似朴拙的表皮,露出时代馈赠的琥珀。这种鉴赏不是冰冷的学术解剖,而是将心比心的情感共鸣。更难得的是,他附上通俗注解与背景解读——方言隐喻、民俗语境、情感密码一一剖开,让不懂雷州话的人也能触摸到歌声里的温度。这种“以情鉴歌”的智慧,正如军旅作家陈立人在序言中所说,何老师"从表象看到精髓与内核",让雷歌从民间娱乐升华为文化瑰宝。
让我最深感悟的是, 当他剖析吴保盛先生的《懒猫》系列时,我仿佛看见80年代的雷州半岛在歌谣中颤动——“吃饱就去灶头迈,老鼠偷粮诈不知”哪里是写猫?分明是给改革初年的官僚体系拍了一帧X光片。何老师将这首俚歌与《诗经·硕鼠》、柳宗元《三戒》勾连,让雷州方言突然有了穿越千年的训诂重量。更绝的是他揭示的三重镜像:生物性(猫贪暖灶的习性)、社会性(“公仆”与“主人”的供养关系)、文学性(与廖冰兄漫画的互文)。当读到那位批判后又道歉的领导干部最终带头传唱此歌时,我突然明白:真正的雷歌从不是装饰盆景,而是带着刺的文化荆条——它抽醒昏睡的猫,也刺痛装睡的人。
尤为动人的是他对《冬瓜细藤籽大个》的解读。歌中“日头上起落下西,谁富谁穷未得知”以太阳升落喻人世浮沉,道出“富无百年,兴无五代”的轮回真谛;而“龙眼树大生细籽,冬瓜细藤籽大个”的鲜明对比,既是雷州人育儿的殷殷期许,更成为激励困顿者的精神图腾。何老师钩沉雷州谚语“千年田,百年主”与陈昌齐家训“时运未达君但守”,将这首歌与姜太公垂钓、朱买臣五十封侯等历史典故相映照,揭示其“言浅义深”的普世价值:弱小可育强大,卑微可孕辉煌。一首田间俚曲,经他诠释,竟有了与孟子“天将降大任”对话的恢弘气度。
面对时代风雨中飘摇的雷歌传承,何老师以雪中送炭的担当为这条古老的河流拓开新航道。他借助精品鉴赏搭建起跨越古今的桥梁——书中并论《樵夫苦》与白居易的《卖炭翁》,沟通《行路难》与太白诗魂的古今咏叹。这种时空交织的对话,有力撼动了“雷歌鄙俚”的固见,昭示了“越是地方的,越是世界的”的文化气魄。
洪三泰先生赞誉此书“注入诚挚的情感,引以丰富的史识,凸现平民的智慧”,我深以为然。三百页的阅读历程,仿佛跟随老师进行了一场雷州文化巡礼。他的作品《椰树》“铁根扎牢地千层”所传递刚毅气质,《柳》“终究不能做栋梁”所蕴含讽喻的智慧,都成为照亮我写作前路的星辰。
合上这本厚重的鉴赏集,耳边又响起儿时熟悉的雷歌谣。如今再听,更能领会其中“扇风驶船不讨帆”的洒脱,“昼看海上日升落”的壮阔。何安成老师就像雷歌艺术的点灯人,以学术的烛火照亮传统的幽径,更以这本著作为舟,将雷歌从乡野渡向文化的江海。这本书不仅是雷歌爱好者的指南针,更是地方文化守护者的启示录——唯有深入传统的骨髓,方能唱活时代的新声。
这篇评论文论如同一曲双声部的雷歌对唱,既有学者余乔梅对何安成《雷州歌精品鉴赏》的深情解读,又暗含雷州文化自我正名的时代强音。作者以三重镜像建构评论框架:个人记忆的私语、学术解密的智性、文化觉醒的宏大叙事,恰似雷歌中"日头上起落下西"的轮回辩证法,让文本在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间达成精妙平衡。
文中流淌着学者特有的"考证诗学"。当作者描述何安成对其旧作如数家珍时,"信手拈来"四字背后藏着文化传承的密码——那些被倒背如流的词句,实则是雷歌血脉延续的活体标本。这种记忆的精确复现,超越了普通文人间的情谊,成为文化基因代际传递的仪式。作者刻意选取"满湖倩影悄悄语"与"夜枕浪涛伴星眠"这两组意象,正是暗合雷歌"以俗为雅"的美学特征,在俚俗方言中开掘出唐诗般的意境空间。
评论最见功力处在于"解喻系统"的建立。作者揭示何安成的鉴赏如同"考古学家擦拭文物",此喻既强调雷歌的历史沉积,又暗示其蒙尘已久的现实处境。而将《懒猫》比作"X光片"的修辞,则彰显出评论者犀利的文化诊断意识——那些看似诙谐的方言俚曲,实则是刺向时代病灶的手术刀。当吴保盛的歌谣与《诗经·硕鼠》、柳宗元寓言形成互文时,雷州方言突然获得了超越地域的阐释维度,这正是作者刻意营造的"文化震惊"效果。
在结构谋篇上,评论遵循着雷歌特有的"起承转合"韵律。开篇的个人叙事如歌谣的"起兴",中段的学术剖析似"赋比"的交织,结尾的文化升华则是"合"的咏叹。尤其精妙的是对《冬瓜细藤籽大个》的解读,作者将农谚提升至存在哲学的高度,让"龙眼树大生细籽"的朴素认知与孟子"天将降大任"的圣贤之言形成跨时空对话,这种解读策略本身就如同雷歌的现代转译。
洪三泰"越是地方的,越是世界的"的论断被作者化为行动纲领,文中对《樵夫苦》与《卖炭翁》的并置解读,实则是构建民间文艺与经典文学的平等对话机制。这种文化自觉,使评论超越了一般书评的范畴,成为地方文化争取话语权的宣言。当作者称何安成为"点灯人"时,那盏灯照亮的不仅是雷歌的过去,更是所有濒危方言文艺可能的未来。
此文可视为"文化守夜人"的蓝图绘制。那些散落在字里行间的雷歌意象——灶头懒猫、海上日出、冬瓜藤蔓,经过学术目光的焙烤,最终结晶为照亮传统文化幽径的萤石。在全球化碾轧方言的今天,这样的写作如同在文化断层带上进行的修复手术,用学术的丝线将断裂的记忆重新缝合。

都市头条 北京头条 天津头条
上海头条 重庆头条 雄安头条
深圳头条 广州头条 东莞头条
佛山头条 湛江头条 茂名头条
惠州头条 江门头条 沈阳头条
抚顺头条 大连头条 锦州头条
鞍山头条 本溪头条 辽阳头条
海城头条 盘锦头条 福州头条
厦门头条 圃田头条 三明头条
泉州头条 漳州头条 南平头条
龙岩头条 成都头条 绵阳头条
杭州头条 宁波头条 温州头条
廊坊头条 嘉兴头条 台州头条
金华头条 丽水头条 舟山头条
济南头条 青岛头条 枣庄头条
合肥头条 长沙头条 株州头条
湘潭头条 岳阳头条 衡阳头条
邵阳头条 常德头条 益阳头条
娄底头条 永州头条 武汉头条
南昌头条 九江头条 赣州头条
吉安头条 上饶头条 萍乡头条
新余头条 鹰潭头条 宜春头条
抚州头条 南宁头条 昆明头条
太原头条 大同头条 长治头条
阳泉头条 晋中头条 晋城头条
成都头条 雅安头条 乐山头条
资阳头条 绵阳头条 南充头条
临汾头条 运城头条 吕梁头条
朔州头条 呼市头条 包头头条
京港澳台世界头条总社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