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的眼泪
文/毕传国
“娘的眼泪似水淌,点点洒在了儿的心上……”这是电影《洪湖赤卫队》里的唱段。每当听到这段唱词,我就会想起已故的母亲一一我那心肠软、泪点低的老娘。
从我记事起,父亲对兄弟几个的教育方式都是说教式的,每逢端起饭碗时就开始和风细雨地教育我们,他是和蔼可亲的。而母亲则不然,做事干脆。我们犯错时她说打就骂,吓得我们跑远远的。就是这样的一位严母,却是刀子嘴、豆腐心,心肠柔软,多愁善感。
每逢庄上有人家办白事,送棺下地出大门时,村上人都会去观看,每逢此时母亲都会情不自禁的眼含热泪,为逝者伤悲。1978年秋,我亲堂叔艮书大爷于因肺病无钱医治,四十几岁就去世了,留下大娘与四个孩子,最小一岁、最大12岁。出殡那天,孤儿寡母五人满身白孝布,哭得天昏地暗,母亲更是泪流满面。总之,母亲是见不得这些悲伤的场面,她的双眼会揉得通红。
记忆如宅后老槐树的树叶,越长越繁多,我们兄弟几个也渐渐长大。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大哥高中毕业落榜后回乡,一个人凭着大队介绍信到上海打工。夕阳西下时,母亲在前屋为全家烧晚饭,灶膛里燃烧的柴火映红了母亲的脸庞。我时常会发现母亲在默默地流泪,泪珠挂在脸颊上,我好奇地追问为什么,母亲则会弱弱地回答我:“想你大哥了!”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1983年我又去上海打工6年才回到泗阳,四弟考上重庆高等建筑专科学校读三年大专,我想母亲肯定流了不少思儿的泪,每每想到这里,我也会禁不住地流泪。
我家姐弟六人,各家孩子都不少。当年为了生计出外打工,大姐、二姐家的两三岁的两个外甥女经常送给我母亲带,一待就是几个月。大哥与三弟家的两个侄女,因工作无法带在身边,也在我母亲手中抚养度过童年。俗话说,隔代疼。一点也不假,母亲对他们的疼爱超过了对自己的儿女。每当这几个孩子被其爸妈接回家,母亲总是泪眼婆娑地送至庄头,然后唉声叹气,显然是心中难舍。
2000年1月10日,72岁的父亲因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从火化到送葬下地,整整有一个星期时间,各路至亲来奔丧,母亲每次都泪如泉涌。父亲的离去,母亲泪像是流干了,但从此变得更脆弱了。她要求在县城工作的我与三弟一有节日都要回来,为父亲烧纸送祭品,自己则躲在家旁河边的小树林里,遥望着小河西父亲墓地升起一抹白烟,默默流泪。
2016年冬,母亲因病生命进入倒计时,去世的前两天,在淮阴八二医院,她忍着病痛,嘱咐我们,兄弟要团结,老宅不能分,几家共用!她还对我说:“梦到自己死后,最能哭的就是你小国子!” 是的,我的确是继承母亲泪点低的基因,多愁善感,时常控制不了自己,影视剧里的悲伤情节和抖音里的悲情小故事,让我泪湿眼眶。
母亲的一滴滴眼泪都是来自慈爱的海洋,是流之不尽的。我想我爱哭的原因,就是这一望无际爱的海洋造成的。在我的眼眶里流淌着的泪水,永远都是母亲最温暖人间的泪滴。
(载《桃园文苑》2025年9月2日刊)
毕传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黎青水墨漫画高研班研究员,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漫画协会原副会长,宿迁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宿迁市漫画家协会主席。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协大展,多幅作品被国内美术馆及国内外藏家所收藏。
泪海深处的慈航——赏读毕传国《娘的眼泪》
文/雪初霁
读漫画家、诗人毕传国的《娘的眼泪》,仿佛看见一位普通中国母亲的一生在泪水中浮现,又沉入心底。这篇不足千字的散文,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勾勒出一位爱流泪的母亲形象,也勾勒出一幅中国式亲情的微缩景观。
文章开篇便以《洪湖赤卫队》的唱词定调——“娘的眼泪似水淌”,瞬间将读者拉入一个情感丰沛的世界。作者记忆中的母亲是“刀子嘴、豆腐心”的严母,却偏偏生就一副柔软心肠,见不得人间悲苦。庄上有人家办白事,她必泪眼婆娑;堂叔早逝留下孤儿寡母,她哭得双眼通红。这些眼泪不为自家苦难,而为世间悲情而流,初步展露了这位农村妇女宽广的情感世界。
随着记忆的枝叶蔓生,文章的视角从母亲为外人流泪转向为子女流泪。大哥上海打工,母亲灶前烧饭时无声落泪;“我”外出六年,母亲思念成河;四弟重庆求学,母亲牵挂如缕。这些细节看似平常,却精准捕捉了中国式母爱特有的表达方式——那份深藏于心、溢淌于眼的牵挂。母亲从不言说生活的艰辛,却用眼泪诉说着最深沉的爱。
文章中最动人的转折,在于揭示了眼泪如何成为一种情感传承。母亲不仅为自己的子女流泪,还为孙辈流泪;不仅为生离流泪,更为死别流泪。父亲去世后,母亲的眼泪似乎流干了,却变得更加脆弱。她要求子女节日回乡为父烧纸,自己却躲在河边小树林遥望墓地——这个细节写得极妙,将中国女性那种隐忍、克制又深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坦然承认自己继承了母亲“泪点低”的基因。这种承认不是软弱,而是一种领悟——他明白了母亲的眼泪并非脆弱,而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力量,是对世间苦难的敏感,是对亲人挚爱的表达,是一种深植于血脉的情感模式。正如作者所说:“母亲的一滴滴眼泪都是来自慈爱的海洋”,而这海洋已然延续到下一代人的情感世界中。
《娘的眼泪》之所以动人,在于它写出了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我们民族不善于直接说“爱”,却擅长用其他方式表达感情——一碗热汤、一件毛衣、一次送行,乃至一滴眼泪。毕传国的母亲正是千千万万中国母亲的缩影:她们勤劳坚韧,不擅言辞,却用最本真的方式爱着家人,关心着世界。她们的眼泪,是情感的出口,也是爱的语言。
这篇散文的成功还得益于其细节描写的精准与克制。无论是灶膛火光映照的母亲泪脸,还是河边小树林里遥望的背影,作者都用最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最丰富的意象。没有过度抒情,没有华丽辞藻,只是平静地叙述,反而让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在当今这个鼓励坚强、推崇理性的时代,《娘的眼泪》让我们重新思考眼泪的价值。这些来自母亲眼中的水滴,不是软弱的标志,而是情感的深度。它们洗刷了生活的苦难,滋润了干涸的心田,串联起代际的情感纽带。当我们终于读懂母亲的眼泪时,也就读懂了爱的最深含义。
毕传国用平静的笔调写下这些记忆,仿佛在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往往以最柔软的形式存在。就像他那爱流泪的母亲,用一滴又一滴的眼泪,汇成了子孙后代取之不竭的情感海洋。而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在这泪海的滋养中,学会了如何去爱,如何去感受,如何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
2025.9.4霁云轩
《成子湖诗刊》2025年8月刊
《桃园文苑》2025年9月2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