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
汪小波
基础教育中,各种教育教学改革五花八门,名词术语多如牛毛,故作深奥,故弄玄虚,这些名词中同义词成群,生吞活剥照搬西方教育理念,弄得人头晕目眩,难有适合自己的、有创意的教育教学理论成就。教育研究应回到大道至简的道路上来。
对刚入职教师职工的青年教师来说,首先关心的应是所教知识,学生能否听懂,以及如何提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关注对教学中的美学问题的研究,以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有足够教学经验之后,就应致力于通过教育科研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多写多发表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做一个专家型和学术型教师。
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的教学有哪些的问题,值得各位同行好好梳理梳理,公告于全体教育工作,大家共同反思,共同研究,共同出谋划策,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之路,形成适合中国土壤环境的全新教育理论,而不是一味照搬西方那套理论。
现实教学中,我们的教学非常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对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营造的创新氛围不足。现实教学中,我们非常会分析应试题目,讲得头头是道,而对于所教学科的本质特征、研究方法、前沿状况等等带有学术色彩的问题,大多数教师是一头雾水。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不懂所教学科的历史,更讲不出学科史中的创新史元素,科学家们的创新过程本身蕴含了众多的创新思想和创造手段,是最可宝贵的教学内容。
如果教学是为了官员的帽子、教师的票子、家长的面子而忘我工作,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就是没有创新能力的一些会走路的书柜子。摈弃应试,鼓励创新!
研究表明,越重点的大学,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越多,这很好解释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青年报》报道,某大企业不招收清北毕业生的原因。我当时百思不得其解。
上世纪5、6、70年代,文盲多,当时人们所说的知识分子,有的只能称为识字分子。而今天,个别大学生不过是电子游戏高手,是一群游走在虚拟世界的人。由于大学招生规模大幅度扩大,还出现了极个有文盲特征的大学生。
汪小波,四川省夹江中学退休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曾任多届夹江县政协常委、夹江中学教科室主任。曾获乐山市优秀人才、乐山市优秀教师、夹江县首届名教师等称号。发表论文论著80多篇(部),有多个教育科研课题获省市成果。
赵文碧,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人,三苏文学社社长、主编,擅长写散文与地方传说,代表作品有《火烧玉蟾寺》、《丞相敬师》等,作品常见于《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江山文学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美篇、百度等。
三苏文学将在每年年底评选当年三苏文学的优秀作者,按投稿量、浏览量、评论数、获精次数、上红榜各占25%,前三名将获得精美荣誉证书及至尊奖杯,并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广泛颁布彰显荣耀,到时可以做现场颁奖活动。欢迎文学老师们踊跃参加、积极支持、互相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