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镇冰美系列48》原创/查天生
第二年,招娣带着一个客家花篮与一个小孩,去了油麻地的公墓。 漫天的萧瑟在秋风中阵阵传来,那些秋风已经吹黄了旧年的记忆,只剩下蛛网与劫灰在墓碑上,将胡赫发黄的照片遮掩。墓草久衰,纸烟香烛的旧痕还在。“一年了,一年了,”招娣感叹道,“如今这个婴儿已经能站立在墓前,守护着底下长眠的亲人。”
时光荏苒,交付生命的过去,在未知的天堂里,是否期许着那些凡尘旧事、京华春梦?只有秋风秋雨在无声地述说。
招娣从客家花篮里端出窑鸡、扒鹅、鸡仔饼与客家糍粑等放上供桌,还特地买了一包万宝路,抽出一支烟给点上。旁边一瓶蒙古醉倒驴酒早已放在一旁。招娣一愣,叹道:“卓玛这姑娘毕竟有情有义,提前过来祭拜过了。”
一阵大风来袭,海浪被卷起,一浪高过一浪。油麻地外搭建的铁皮棚屋子被掀翻,那些工厂由于地势低洼注水,海浪如山一样袭来。招娣瞬间抱着孩子站起来,她仿佛看到湖镇家乡显岗水库决堤时的场景:漫山遍野的洪水将凤安围、湖镇围淹没,流沙河那头早已在水晶宫里;那时是大洪水来袭,只剩下客家碉楼在赤潮中时隐时现。她闭上眼睛,心里叫苦:“这一下,油麻地的工厂本来背负巨债,如何是好?”这时她们仰头回望,卓玛带着一帮小弟来了——如今卓玛已经是油麻地旺角一带黑帮大佬,她接管了胡赫的势力,前来祭拜。原来这几天七月初七,也是鬼节中元节,她一直过来祭拜。二人心照不宣,祭拜完毕互相交谈。卓玛拿着一张支票,叫她修复工厂、重建信心,并还掉债务。
世间有情男子女子不多,雪中送炭少有,锦上添花多了。
客家文化一直熏染着卓玛,因为卓玛是蒙古人,胡赫是客家北迁移民;后期胡赫随着祖辈来到香港,胡赫与卓玛草原相识,两小无猜,并没有婚约。秋风过后,泥泞的道路上多了一双依靠的手,招娣也不感觉到孤单,那双手一直紧紧抱着她。
下一节我们将继续客家人在他乡的故事。续
《湖镇冰美系列49》原创/查天生
客家的哀歌如缕不绝,在这个灵魂悄然沉降的深秋,招娣与卓玛相拥而泣,泪水沾湿了彼此的肩头。她们彼此舔舐伤痕,将客家围屋世代相传的淳朴与草原苍茫的豪气融合进记姐妹情深的浓情里。谁知道面对的是过去沉沦的昨天,还是命运未卜的未来。
香港油麻地的夜色被霓虹侵染,浮华之下是流淌的灯红酒绿的漫天晶莹。卓玛端坐于昏暗的室内,身姿如塑,“三合会堂口”一行墨迹赫然镌于身后,仿佛一道无言的威权,笼罩四壁。
香主,或曰坐馆、龙头:
他是堂口之魂,众议之主,执掌谋略于帷幄,定夺纷争于暗室。祭祀关公,开香堂,鸣鼓而聚——皆由他一人承天应运。
副香主,或称二路元帅;
白纸扇(师爷),笔如刀、策如影;
红棍(揸Fit人),血火中立的威名;
草鞋,穿行于江湖的讯使;
蓝灯笼,或挂蓝灯者,未入堂奥,已涉风波。
明眼人皆可见,卓玛已执临时龙头之印,暂摄大位。
当下会内纷争不绝,为夺寸土刀锋相向,血溅街巷。江湖法则,从不过问是非,只以实力定江山。人如逆旅,各行其道,却终难逃命运设定的迷局。胡赫虽逝,苦难未远。然客家人以血为盟、以族为盾,撑起了卓玛残破的天空,续写那一曲未尽的悲歌。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较量的不只是拳脚功夫,更是胆魄与生死。港岛浮沉于殖民烟云,英政府敛税自肥,任江湖潮涌潮息;彼岸的大陆,遥如隔世,力所难及。
于是客家之力汇流成河,托举卓玛于乱世中割据一方——这并非胜者的荣耀,而是存者的妥协。
直至一九九八年,印尼排华风波如惊雷骤响,海外华人如梦初醒:原来异乡的月色从未真正温柔。耻辱与挣扎,鲜血与离散,让客家人更加笃信——唯有以族为名,抱团相暖,方能在乱世之中搏得一席尊严。
光阴潺潺流淌,昔年婴孩已长成少年。在招娣的慈爱与训诫之下,他知礼守义、敬天爱人,眉目之间已有胡赫当年的模样。
续2025/9/1查天生笔于湖镇
《湖镇冰美系列50》
原创 / 查天生
当旺角、屯门、尖沙咀、铜锣湾一一被卓玛控制住了停车场、码头、夜店之后,卓玛剑指中环。
一场场血与火的较量,在香江厮杀,在夜幕中完成堂口的交换与兼并。
维多利亚湾的海风轻抚着来往的游船与货轮,一切风平浪静,一切都静美流年。
远在湖镇显岗水库的东仔,早在之前去罗浮山北庵遁世,青灯古佛、般若木鱼的日子,倒也略显自若清闲。一不问尘世,二不理情仇,倒是与招娣的情感日渐疏远,以至于之后招娣与胡赫的恋情发展,始料未及。而未亡人于尘世的苦楚与悲悯,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当风筝线断掉时,那些翱翔于天际的纸鸢,如何找到归家的路航?这一点,或许,出门青山、闭门净土的东仔也在思索人生的来路与归途。
罗浮北庵坐落在酥醪村,当年蒋介石曾寄榻于此,其主持曾说“胜不离川,败不离湾”的谚语,而最后竟一语成谶。东仔在北庵里抱着佛陀,念着般若,他知道,香港那块天空下,离散的客家族群们生活的艰辛,那些困顿,那些无奈,都在时光的烟尘里沉寂。
东仔生命的春天在佛光中升起,在晚霞里归隐,那些情和事,都在一纸书签里摇曳。续下一节我们将继续探寻客家人在他乡的故事。
赵文碧,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人,三苏文学社社长、主编,擅长写散文与地方传说,代表作品有《火烧玉蟾寺》、《丞相敬师》等,作品常见于《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江山文学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美篇、百度等。
三苏文学将在每年年底评选当年三苏文学的优秀作者,按投稿量、浏览量、评论数、获精次数、上红榜各占25%,前三名将获得精美荣誉证书及至尊奖杯,并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广泛颁布彰显荣耀,到时可以做现场颁奖活动。欢迎文学老师们踊跃参加、积极支持、互相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