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
王永标
誓师百战史无前,日寇降书八十年。
血债未偿新衅起,妖风犹吹死灰燃。
倡和重构丝绸路,反霸续承秦汉篇。
方阵吴钩昭日月,列强料得夜难眠。
这首《九三阅兵》以史为鉴、立足当下,笔力沉雄又见锋芒,是首颇具情怀与格局的咏史抒怀之作。
开篇“誓师百战史无前,日寇降书八十年”,直点“九三阅兵”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背景。“誓师百战”浓缩了抗战岁月的惨烈与艰辛,“史无前”既显战争之伟烈,也暗合胜利的来之不易;“八十年”的时间刻度,将历史记忆拉至眼前,起笔便立住了“铭记”的基调。
“血债未偿新衅起,妖风犹吹死灰燃”则转至现实忧思。前句不忘历史旧债,后句暗指当下仍有势力试图翻案或挑衅,“妖风”“死灰燃”的比喻尖锐有力,既见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警惕,也藏着对国际暗流的清醒认知,让诗歌跳出单纯的纪念,多了层现实针砭。
“倡和重构丝绸路,反霸续承秦汉篇”又转向国家的当下抉择与历史底气。“重构丝绸路”点出“一带一路”的和平倡议,“倡和”二字显大国担当;“续承秦汉篇”以秦汉时期的强盛与风骨为喻,将反霸的立场与历史文脉相勾连,既展现实力自信,也让“反霸”有了更深厚的文明支撑,格局一下打开。
结尾“方阵吴钩昭日月,列强料得夜难眠”收于阅兵实景与威慑效果。“吴钩”以古兵器代指今日军威,“昭日月”既写方阵的庄严雄壮,也喻军队守护和平、捍卫正义的光明磊落;末句以“列强夜难眠”作结,不卑不亢,既显中国实力带来的震慑,也暗含对和平环境的珍视——正是有这样的力量,才能让挑衅者收敛,让历史悲剧不重演。
全诗从历史到现实,从缅怀到担当,脉络清晰,情感浓烈。对仗工整处见笔墨功力,比喻辛辣处显立场鲜明,既含对过往的痛惜,更有对当下的笃定,读来有沉郁之感,更有激昂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