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鹊的喜与忧(外一首)
文/姚华根
喜鹊登高枝
是尽人共见的寻常
却少有人懂
那云边巢穴里
藏着防患于未然的沧桑
远古时的喜鹊
本也在竹园密林栖居
因啼鸣声似报喜
渐得世间偏爱
愛到极致
便有人以笼为牢
开始豢养
期盼所有的喜兆
都锁进自家院墙
年复一年
待飞的幼鹊
成了户户争抢的猎物
整个鹊族
险些断了血脉
为活,为繁衍后代
喜鹊学会了远避
筑巢的时候
专挑参天古木
将家安在树巅云边
冷看人间烟火忙
只知报喜的喜鹊
终于在绝境时彻悟……
不报忧的代价
差点丢了整个故乡
○香樟树
爷爷年轻时种的香樟树
己撑成参天的伞
古铜色的皮肤裂着
像一页页风干的书笺
记着春秋轮转
记着风霜漫过流年
爷爷总在樟树下
支张小方桌,提把粗陶壶
木凳刚落,茶香就漫开
他数着枝桠间蹦跳的雀
忽然,忍不住一阵咳嗽
惊得鸟影掠向天边
咳嗽歇了,爷爷摸着树干
轻声说”老伴呀
不好意思
又吵到您了"
满脸皱纹里
漾开细碎的暖
姚华根,上海人。致仕乡居,种花弄草,煮茶品诗。作品散见报刊杂志。
喜忧之间:自然符号与情感载体的双重解读
文/载云舟
诗人姚华根这两首现代诗以质朴语言构筑了深邃的意象空间,在自然物象与人文关怀之间架起了一道沉思的桥梁。
《喜鹊的喜与忧》解构了传统文化符号,揭示被人类欲望扭曲的自然本真。诗人以“喜鹊登高枝”的寻常景象切入,却敏锐捕捉到“云边巢穴里/藏着防患于未然的沧桑”。这首诗实则是部微型进化史:喜鹊因声似报喜获得偏爱,却也因此遭遇“以笼为牢”的囚禁命运。诗中“整个鹊族/险些断了血脉”的惊心之句,道出了人类贪婪占有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喜鹊最终选择“远避”“筑巢树巅”,既是生存智慧,也是对人类中心的疏离。结尾“不报忧的代价/差点丢了整个故乡”的顿悟,完成了从祥瑞符号到生命主体的认知转变。
《香樟树》则呈现了截然不同的人与自然关系。香樟树作为时间载体,“古铜色的皮肤裂着/像一页页风干的书笺”,记录着生命与记忆的绵延。爷爷在树下喝茶观鸟的场景充满静谧的仪式感,而突然的咳嗽惊飞鸟雀的细节,巧妙衔接了生者与逝者的对话。将树称为“老伴”的动人瞬间,树木已不再是客体,而是情感投射的对象,是记忆与思念的具象化。皱纹里“漾开细碎的暖”,展现了中国传统“物我合一”的哲学意境。
览观两首诗实形成有趣对话:前者揭示人类如何将自然符号化并强加价值,后者展示人与自然如何建立情感共生。喜鹊为逃避人类而高飞,香樟却因承载情感而扎根,二者共同追问:我们究竟应该与自然保持怎样的距离?是占有掠夺,还是尊重共情?诗人用近乎白描的语言,举重若轻地托起了生态关怀与人文沉思的双重维度。
在这机械复制时代,姚华根的诗仿佛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将其作为功利性符号,而是作为生命共同体的平等成员。这种回归本真的观看之道,或许正是现代人最需要习得的智慧。
2025.8.29疏影亭
《成子湖诗刊》2025年8月刊
